辞赋传统
中华非物质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
辞赋传统,即“中华辞赋传统”,指中华辞赋“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辞赋社会因素”、辞赋文化因素、辞赋文学流变等内容和形式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辞赋家创作习成、辞赋品德、辞赋思想、辞赋风格、辞赋技巧、辞赋文化、辞赋史等等领域的中华非物质文化的诸多元素。
历史传承
中国新辞赋,是否该继承传统和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性的。赋界、赋人、赋风、赋论、赋品、赋记、赋话,当代辞赋文化,均很薄弱,与古代相比,简直是雏形而已。中国辞赋,从《楚辞》算起,其间经历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但传统辞赋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总离不开对称。当对称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被文学的规律打破。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其辞赋,运用传统形式,继承屈原精神。两人虽隔千载,但:思想、遭遇、志向、品格,相通也。《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
辞赋的源头
辞赋,源于楚骚,发于汉风。那么辞赋源头,当在民间?风雅,民歌,是其第一源头。因为楚骚 包括风雅颂。“任何文学体式,概发乎于民间俚语,成乎于文字升华,盛乎于官试文应。尤以《诗经》取势摘撰于民间歌谣为著。”。把辞赋骈文之类的镌刻在大理石上,古代有经典案例么?有。下府岸人:“尤以宗教经典、皇宗陈表、诔铭衍纪为重。六朝采用浮泛语言,两晋忽视真情实感,抛弃《诗经》传统,今人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表现真实感情薄弱,片面追求词藻华丽居多,有人热中于高官厚禄辞赋阿谀,空泛地吟咏生活。”。
辞赋革新
是辞赋传统的延续的推动力。其实,在古代,就存在辞赋革新运动。譬如:杨维祯作为元末明初文坛领袖,一生主要致力于诗文辞赋等传统文学样式的革新,是元代成就最高的辞赋大师。倡导古乐府运动,并以他为首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铁雅赋派。辞赋传统,以辞赋风格为内容。古代浪漫主义作品,占有比重较大。因为辞赋源头,在于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体。浪漫主义的辞赋传统,两汉薪火相传,例如:汉代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这些辞赋家,铺张雕绘的手法如诗。后世的韩愈亦以赋为诗,以诗为赋的一种表现。故,辞赋,起源于诗。赋,却独立列在文章体裁之内。因为,其发展规模,一度超过了诗歌。文学史上总有这样的提法:先秦诸子散文到两汉辞赋,从唐宋八大家到明清小说。恰恰惟独把唐诗宋词似乎单独,作专题系列。这说明赋:是更接近于散文的文体。那么,当代白话赋,应当纳入辞赋范畴。
发展历程
起源
中国赋,起源在诗歌之后。孔子,惟独不是一个艺术家,先秦诸子都不是艺术家,西方亚里士多德很早就写下了艺术理论著作《诗学》。辞赋,却没有出现如此的异域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无非是中华辞赋,在西方汉学领域里是块“活化石”,即中华辞赋具有其相对的唯一性。但,其传统,却因此延续到后来,几乎“断流”。不同于“琴棋书画、书香人家”的“四艺”,辞赋成了象征。中华辞赋,被当代网络辞赋家,从与“文学的对角线间,不可以证明的死角”拾起,再读走向了文人的业余兴趣。可见,在当代辞赋是附属于经济生活的,这也导致了“辞赋传统”颓废,当代辞赋家几乎普遍存在“重文商、轻文技”的思想。产生这种现象根本,在于象形文字方块汉字,为艺术代言的中华辞赋,从中国汉赋,于造纸发明之后,到两晋朝末期,辞赋迅速衰退,迎来了诗歌的大唐盛音。至“五四”新文化思想解放运动,彻底绝匿。而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蓬勃发展起来,中华辞赋运动,悄然而生。这说明:中国最古老的辞赋“传统”,依旧存在着有比古典诗词更鲜活的生存力,也就是说,古老的中华辞赋完全是可以复活,并发展繁荣起来的。宗白华《艺境》云:“愈进化愈高级的艺术,凭借物质材料愈减少。到了诗歌造其极。诗歌是艺术之王。”
曹植辞赋
“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曹丕《奠论论文》推崇文章观点的典型性,而曹植囿于“辞赋传统”,偏辞韵赋意,恰恰使辞赋增添了“建安风骨”神韵。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桐赋风骨
所谓“桐赋风骨”,是指其辞赋“内在时代生活生气、艺术感染力、语言基因最完美表达、简练刚健风格的结成的独特当代中国特色的新辞赋风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发展迅速,桐城文人深厚,清代桐城派遗风,再次激发了辞赋创作大发展,不但创作特点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慷慨多姿,而且艺术风格明朗刚健、骨力遒劲、思想充实、富感染力、情感语言表现强烈、风健清新、素材完美结合。
西晋辞赋
主要作家:潘岳与陆机。潘岳与陆机是西晋太康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左思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作品内容充实,富于力度,有“左思风力”(钟嵘语)之称。东晋辞赋: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陶渊明的作品, 今存辞赋二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陶赋艺术特点: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统一、情景理统一 、豪迈雄健。
两朝辞赋传统
以宫廷为中心的赋人集团创作活跃、辞赋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进一步骈化,骈体文创作成为这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辞赋创作观念上,由“言志”转向重“奢情”。特点:精工富艳、细腻刻划、结构程式化。宫体辞赋,是辞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与艳情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有关,并在赋坛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南北朝:是中国辞赋史上,又一新发展,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北朝文赋,既少又不好。骈文辞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兴盛时代,散文史传、地理学术著作,受到骈文影响,突出有两部——郦道元《水经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唐宋时期
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韩愈,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文,其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称“古文”。北宋,柳开疾呼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王禹偁也反对五代以来浮艳相尚的文风;欧阳修,开骈散结合,平易流畅,为元明清诸代所遵循。故,读天山客之赋,大有欧风也。天山君,西部辞赋宗师,当之无愧耳!
若赋之传统都搞不清,何之革新,革谁的新?传统与革新,是继承与被继承、发展与被发展的辨证关系。当然,革新于辞赋,须迅速扩大辞赋革新派队伍。也就是把培养信徒当首要也。下府岸人:“是赋的时代发展”。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爵有时而尽,荣乐止乎一生。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唐古文运动,主张创作风格言之有物。宋承其风,清复求其法。历次文学革命,肯定存在对立派,否则,还须革新运动,何用之有?但,进步积极的改革思想,在某中程度上,占有相对优势力量,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那样长期的思维改造。这样,吸纳众多改革门徒,就标志着辞赋革新,进入到相持阶段。此阶段,与保守派的交锋,将是中华辞赋革新进程之中,最波澜壮阔的奇观。万蒂:“革新鼎故,乃辞赋发展之正确方向”。旷古宏论也。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存,存则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17:55
目录
概述
历史传承
辞赋的源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