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卡罗琳·古多尔等主演的战争剧情片。1993年11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首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2019年4月6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播放4k修复版。
剧情简介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饰)是一名富有的德国商人,他来到克拉科夫,并购买一家名为德意志培尔股份有限公司的厨具厂。辛德勒开始与纳粹党合作,在党员戈特弗里德·魏斯勒(由尤尔根·普罗霍诺饰)的支持下,他的工厂成为纳粹军队的供应商。
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德勒开始目睹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所受的苦难和迫害。他的观念逐渐改变,开始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帮助那些受难的人。在与纳粹党员艾蒂希(拉尔夫·费因斯饰)的接触中,辛德勒被深深触动,决心利用自己的工厂为犹太人提供庇护。
辛德勒开始雇佣犹太人,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他们,使之免受纳粹的迫害。他的会计师伊坎·施特恩(本·金斯利饰)也加入这个计划,帮助辛德勒制定一份名单,包含一千多名犹太人的名字,这些人因此得以在辛德勒的工厂中工作,避免被送往集中营。
随着战争的持续和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愈演愈烈,辛德勒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些犹太工人。他花费大量金钱和资源来维持工厂运转,同时与纳粹官员周旋,设法保护犹太人免受惩罚。施特恩也积极协助辛德勒,为他提供信息和支持。
纳粹德国即将战败,辛德勒意识到自己的工厂即将关闭,他决定将所有犹太工人留在工厂内,并设法保护他们免受纳粹军队的逮捕。最终,随着战争的结束,辛德勒成功拯救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这些人被称为“辛德勒的名单”。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影片故事的真实主人公波德克·费佛伯格,一直希望能将辛德勒的故事传播给世人,1963年,他尝试与米高梅合作拍摄一部传记电影来纪念奥斯卡·辛德勒,邀请霍华德·科赫来编剧,但未能如愿。1982年,托马斯·肯尼利出版《辛德勒的方舟》,环球影业主席西德尼·希恩伯格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寄去了一份《纽约时报》上关于这本书的评价。斯皮尔伯格被辛德勒的事迹打动,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引起环球影业的关注,他们买下小说的版权并邀请斯皮尔伯格担任导演。1983年,斯皮尔伯格与费佛伯格见面,费佛伯格期待着电影的拍摄,而斯皮尔伯格表示还需要十年。
剧本创作
1983年,斯皮尔伯格邀请原著作者肯尼利改编剧本,他专注辛德勒的复杂关系,没有完全压缩故事,导致剧本长达220页。斯皮尔伯格聘请了《走出非洲》的编剧科特·路德特克来完成剧本后续改编,但科特认为辛德勒的内心转变不自然,在4年后放弃改编。斯皮尔伯格的好友导演斯科塞斯推荐斯蒂文·泽里安改编剧本,泽里安的第一版本只有115页。斯皮尔伯格希望将剧本扩充至195页,要求着重描写故事中的犹太人角色,并延长犹太人区的大屠杀场景。
角色选择
哈里森·福特曾被提议出演辛德勒一角,但他婉拒辛德勒一角,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名气可能会掩盖故事的重要性。这让斯皮尔伯格选择当时相对不知名的连姆·尼森。
拉尔夫·费因斯凭借《一个危险的男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的精湛演技获得出演阿蒙·戈斯的机会。试戏时,斯皮尔伯格评价到:“我见到一个性感的魔鬼。他的表演非常微妙,你会从他眼中发现仁慈的瞬间,但随即又会变为阴冷。”费因斯为演好杀人魔头费因斯不仅增重28磅,还观看大量的新闻影片和采访大屠杀的幸存者,了解时代背景。
场地取景
1993年3月1日,影片在波兰克拉科夫持续拍摄71天。片中场景都在真实地点拍摄,只有普拉绍夫集中营是在原址附近重建。由于剧组人员被禁止进入奥斯威辛,所以他们在集中营外搭建复制品进行拍摄。虽然当地人非常欢迎剧组进驻拍摄,不过有些居民是反犹分子,他们在拍摄地附近的广告牌上画满反犹符号。一位将费因斯当作纳粹的老妇人说:“德国人是魅力迷人的民族,他们从未滥杀无辜。”
服装化妆道具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拍摄期间,为了让场景更趋向于历史感,斯皮尔伯格找到历史顾问,让他负责搜集三万名临时演员的服装,历史顾问与服装设计师为此还专门去了波兰张贴广告寻找当年的旧衣服。所幸由于当时波兰的经济条件还很落后,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家中1930年代到40年代的衣服卖出去,所以这个任务很快就完成。
幕后花絮
配乐
小提琴独奏
影片由美国电影音乐大师
约翰·威廉姆斯担纲的配乐摘得最佳原创配乐奖,而著名小提琴家
伊扎克·帕尔曼便是主题音乐小提琴独奏的演绎者。电影的主题音乐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在小提琴独有的忧伤气质带来的如泣如诉的悠扬和感动,高亢极具穿透力的高音区,配合着低音区的安静沉思,充满伤感,充满温暖。帕尔曼曾说:“好的音乐作品能让音乐家在重复表演的过程中仍然发现新鲜的亮点,从而让每一次的演绎都变得格外独特。”
犹太民族音乐
影片在犹太区被纳粹军人清扫的场景,响起儿童唱诗班演唱的犹太民谣歌曲《
Oyfn Pripetshik》。童声合唱的出现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电影中穿着红衣的女孩身上,她成为了画面的中心。随着残酷的情节接连出现,女孩在杀戮中穿梭,她的天真与整个血腥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
票房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特色
主题寓意
电影再现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展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阴暗的时期之一,引发了观众对战争、种族歧视等问题的深刻反思。辛德勒面临着拯救自己的工厂,还是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和权利的选择。最终,他选择后者,这展现他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维护,同时也表达对人性善良和正义的信仰。
叙事手法
影片通过客观故事将情感还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体验和判断故事的真实性。因此,这部电影的叙事是对现实片段的自然延伸,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比如,该片中对二战时期大屠杀悲剧的描述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主,在开放的叙事结构中把一个个片段按对象原有的动作关系和时空关系加以组合,自然消弭其矛盾冲突,让片段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使得其不再像一部电影,而是从见证人或者受害人真实经历过的角度去表现,比如,纳粹残忍地杀害犹太人是通过从群体或个人一次次被挑选去枪杀来表现。
影片在主体战争部分,使用两条主要叙事线索展开,一是辛德勒的故事线,辛德勒从唯利是图,贪财好色的纳粹商人逐渐转变为一个犹太人的救世主形象,一是战争中的弱势群体犹太人的叙事线,可以看到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残忍。这两条主要叙事线时而平行,如辛德勒早期阶段的富裕、贪财好色和原本家世很好的犹太人所遭遇的悲惨生活;当辛德勒为犹太人而在上层周旋的时候,这两条叙事线又不断地交叉,既让观众看明白事件的发展进程,又能加快影片的节奏感,避免冗长不必要的叙事。
视觉风格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以灰白色、暗淡的背景为基调,但影片中出现明朗的暖色却并不显得突兀与不符。在屠杀前,虽然小女孩成功逃走,但最终在成堆的尸骨中,身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格外显眼。小女孩和红色的裙子代表的生机,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影片的光线在多处场景中夸大了明暗的对比,导演利用光线的反差烘托了气氛,运用有色的滤光镜来使天空的颜色变暗,很好地反映出来焚烧尸体后的情景,自然地渲染出来一种阴暗和压抑的氛围,最终利用光线光影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刺激着人们的内心情绪。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
专业评价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流淌着犹太血液的斯皮尔伯格用史诗般的镜头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斯皮尔伯格明知冷肃的题材、沉重的主题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险的他却抛弃了最拿手的玩意儿——电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终于,斯皮尔伯格战胜了挑战,他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影片的真实感、历史感与人道主义襟怀,影片不仅赢得了高票房,还与《侏罗纪公园》一起,真正实现了他追求已久的奥斯卡之梦。(人民网评)
《辛德勒的名单》不是,也不应该被用来表达对某一个具体民族的憎恶情感,哪怕是影片中的施暴者——德意志民族。把影片的主题看成民族仇恨,是解错了题。作为人类来说,有的事早就跨越了民族界限,我们都是同一个人类社会的一员,应该共同预防类似的悲剧再度上演。(澎湃新闻评)
仅仅十几张打印纸就能吸引全世界的关注,这得归功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全球范围内超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除了各类奖项带来的光环,更重要的是,《辛德勒的名单》促进了大屠杀基金会的设立,基金会至今已收集近5200份大屠杀幸存者的纪念录像带,它们曾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在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心目中,《辛德勒的名单》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电影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它的美学价值。”(光明网《 文摘报 》评)
《辛德勒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凤凰网评)
相关事件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因巴以冲突的舆论影响而受到负面打分。电影在讲述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受屠杀的同时,强调个体的责任、呼吁和平与人道主义。一些评论可能是出于政治情绪和偏见,而非对电影本身的客观评价。在面对社会与政治问题时,应该保持理性,专注于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将其用作政治立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