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庙村位于
西安市东北二环的交汇处,现属于西安市
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办管辖。全村由三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土地630亩,农户425户,总人口1520人。
辛家庙村在元代为
安西王府僚属区,
达鲁花赤辛德录家庙在此,称为辛家庙。后来安西王二嗣
阿难答为皇位之争,被
武宗以家规卷于毡内马踏而死,其僚属均被处死。达鲁花赤辛德录事后以“蹄下未死之人”贬居
周至恒州(今
辛家寨镇恒州村)。
此处逐渐落为民居。明
崇祯年间开始出现辛家庙村。清
嘉庆《咸宁、长安县续志》记载称辛家庙五村,(包括辛家庙东村、西村、中村、刘南堡村、刘北堡村五个村)。辛家庙的庙址位于育新小学范围内。
辛家庙姓氏构成以梁、王、张、李、白、
党姓为主。有句话说辛家庙村没有姓辛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辛家庙西村有户人家姓辛,他们却不是辛德录的后人,是迁居到此的。
辛家庙东、西、中三个
自然村,唐代在禁苑境内。明、清为
咸宁县午门社管辖。辛亥革命后,咸宁县建置撤消,划归
长安县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划归西安市第十一区管辖。1949年人民政权建立后,归西安市第十一区第四乡人民政府管辖。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后,归第
六乡管辖。1955年4月,因乡政府建置变更,又归第四乡管辖。1956年3月马旗寨乡成立后,归马旗寨乡管辖。这时正是社会主义改造及
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3个自然村组建了胜利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后改为辛家庙
生产大队。1960年8月,建立生产
作业管理区时,曾为辛家庙管理区所在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按照“革命化”的要求,恢复了胜利生产大队名称。1977年3月,曾与刘南、刘北、东前进、八府庄合并为东
前进生产大队。1978年分开,恢复原建置。1984年乡建置恢复后,称辛家庙村委会。
1982年3月,西安市政府决定未央区成立辛家庙街道办事处,辛家庙地区
工矿企业及家属区、
生活福利等配套单位,遂从大明宫人民公社划出。1998年4月,辛家庙村委会从大明宫乡政府划出,与刘南、刘北、新房、广大门村一起,归辛家庙街道办事处管辖。
每一条街道都有一段历史,每一座房子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虽不见梁王府那厚重的城墙,气势恢弘的城门楼;辛家庙的翘檐灰瓦,雨燕穿梭的身影;
涝池里的
映日荷花,池畔上声声蛙鸣。只有紧紧挨着的楼房,黑黑的院落,窄窄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垃圾。当蹒跚学步的孩童成为了耄耋老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满头的青丝成为了鬓鬓白发,辛家庙村人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息繁衍了六百余年,六百年的路程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这朵浪花却饱含着辛家庙村人一份难以割舍的真挚情感,记载一段难以忘怀的成长记忆。体现着辛家庙村人不屈不挠、排除万难,敢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和骄傲,也激励着我们不断的向前迈进。
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辛家庙村迎来了又一次历史发展机遇----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目的就是拆旧建新,改善村民的
居住环境,集约土地。这段影像里的景物也许即将不复存在,但它在若干年以后,会成为我们回忆过去的一份宝贵的档案资料,或将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一道划抹不去的记忆,成为一杯浓浓的香茶,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慢慢的去品读、去回味、去了解、去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