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由中宣部会同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展现辛亥革命历史风云,追寻辛亥志士足迹;众多历史影像首次公开,大批文史资料集中展示。
2010年8月,央视开始正式启动纪录片《辛亥革命》的拍摄制作工作。组织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和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撰稿组,着手起草脚本。经过召开多次会议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撰稿组反复修改后形成了脚本初稿。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又对脚本初稿进行修改,经中央领导同志审定后,基本形成了脚本稿。在这个脚本稿的基础上,中央电视台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了摄制组。摄制组,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全力以赴制作好这部纪录片,加班加点,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该片的制作,做到了导向正确、主题鲜明、画面精美、形式活泼,确保了该片的权威性、准确性和艺术性、感染力。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为创作主题,着力表现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推翻满清政府,争取中国独立富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是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意图。该片从筹拍到完成,总编导沈芳和制作团队共投入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间,摄制组采访到150多位海峡两岸以及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的专家学者,找到辛亥革命志士后裔130多位,共拍摄18000多分钟的高清素材。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通过全面反映辛亥革命等近现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反映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伟大业绩,大力弘扬
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伟大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不动摇。
该片紧紧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一鲜明主题,既系统展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又深刻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既充分肯定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的重要历史贡献,又客观反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深刻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导向和基调上始终坚持正面引导,唱响主旋律,着力做到史实准确、叙述得体、评价到位,逻辑清晰、厚重大气。
该片把历史逻辑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把宏观展现与微观聚焦结合起来,把时代情景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既勾勒出辛亥时期中国历史演进的整体线索和主要阶段,又紧扣这一时期历史转换的关键节点,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准确评价。比如,该片以专家访谈的形式深入阐释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三民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武昌首义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孙中山“联俄联共”思想转变的原因等等,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增强了该片的说服力。
该片在表现民主革命时期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关键节点时,力求避免平铺直叙,做到跌宕起伏,对该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比如,该片既深刻展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不同历史阶段从事的革命活动、建立的革命业绩、取得的经验教训,又着力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该片注意紧密联系当前思想理论领域的实际,对一些深层次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比如,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事例,从正面回答了为什么要革命而不要改良,为什么多党制、议会制等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驳斥了那些“否定革命”、“鼓吹改良”、“宪政救国”等错误观点,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