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 告: 工装2009第50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有关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现予以发布,请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2009年08月05日
规定解读
一、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激增,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年进口原油17888万吨,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49.8%。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产销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汽车销售量为938.05万辆,汽车保有总量达到6467万辆。由汽车消耗的燃料占我国燃料消耗总量的40%左右。据预测到2020年车用燃油消耗为3.05亿吨,换算成原油将超过5亿吨,车用燃油成为我国新增石油消耗的主体。目前,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根据各自国情实施了不同形式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作为控制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和油耗的支柱措施之一。
作为汽车产品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是国家对汽车产品进行科学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汽车节能长效管理机制的必要措施,涉及政府管理职能、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监督责任等。 通过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的建立,将向消费者提供燃料消耗量信息,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节能汽车,促使汽车制造商开发更加节能的车辆,推动汽车节能技术发展进步,对加快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
二、主要依据和起草过程
作为完善汽车产品管理的举措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下达了“汽车燃料消耗量公示管理制度‘十一?五’实施规划”项目,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牵头组织进行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研究,对标示制度在国外的实施情况、目标和原则、关键环节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明确提出“汽车生产商和进口商要按照统一的检测方法,测定并申报汽车燃料消耗量,新生产和进口汽车销售时必须在显著位置粘贴燃料消耗量标识。有关部门要定期公告汽车燃料消耗量指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汽车工业主管部门把汽车节能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研究与完善,多次召开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座谈会,就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的建立、实施与相关部委协商,并听取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以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经多次修改形成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2009年6月22日至7月6日,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等多种形式向汽车生产企业和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到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技术组织和社会各界反馈意见近百条。2009年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国内外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代表就意见征集和反馈情况进行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
三、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对象和适用范围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的对象是已获得汽车产品生产许可、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或已获得汽车产品进口许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经销商。适用的车辆范围与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2757-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一致,即能够燃用汽油或柴油燃料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 500kg的M1、M2类和N1类车辆。
(二)燃料消耗量检测
标示的燃料消耗量采用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按照GB/T 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的要求申报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的检测机构(其中进口汽车可经质检部门指定检测机构)检测确认的燃料消耗量数据。
(三)燃料消耗量标示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包括标识、海报、展示牌等多种形式,标识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2757-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对标识的内容、格式、粘贴与保持、燃料消耗量数据要求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必须按照GB 22757-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要求印制、粘贴标识并确保汽车产品在销售时粘贴有《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在汽车产品自身以外其它场所可使用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标识。
(四)标识样本备案
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于汽车产品上市销售前将不同油耗车型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样本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备案。其中,国产汽车采用车辆识别代号(VIN)或公告的车辆型号加后缀识别号作为备案号,进口汽车采用车辆一致性证书编号作为备案号。
(五)监督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汽车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实施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定期向社会和消费者公布国产汽车、进口汽车的燃料消耗量信息,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节能车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发现或有举报并经指定机构确认查实未按规定报送《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备案,或未按规定进行标示、标示内容与公布数据不符的,将视情节严重程度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四、特别说明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数据系根据GB/T 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测定,包括市区、市郊、综合三种工况的燃料消耗量。《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采用模拟试验工况,分市区、市郊两部分,分别模拟车辆在城市市区道路和市区以外其它典型道路条件下的行驶状态。通过测量车辆在上述道路模拟循环下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计算得出市区、市郊和综合燃料消耗量。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可以根据车辆的预期使用情况选择不同工况下的燃料消耗量作为主要参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任何试验室试验和道路试验都不能完全模拟所有驾驶者的实际驾驶状态,由于气候条件、道路状况、油品质量、交通拥挤程度以及驾驶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实际燃料消耗量有可能会与《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上标示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
规定全文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汽车产品节能管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文件要求,确保GB22757-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能够燃用汽油或柴油燃料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M2类和N1类车辆。
第二章 标示要求
第三条 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经销商,应保证其汽车产品在销售时都粘贴有《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
第四条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由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按照GB22757-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要求印制、粘贴。
第五条 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应保证粘贴在汽车产品上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在汽车产品自身以外其它场所使用的标识可等比例放大或缩小。
第三章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标注
第六条 企业标志的标注
(一)国产汽车的企业标志采用汉字标注,且须与在车身尾部显著位置上标注的汽车生产企业名称一致;
(二)进口汽车的企业标志采用注册图形商标或注册文字标注。
第七条 燃料消耗量的标注
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按照GB/T19233《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申报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的检测机构(其中进口汽车可经质检部门指定检测机构)检测确认的燃料消耗量数据。
第八条 启用日期的标注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启用日期为整车出厂合格证上打印的制造日期或《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日期。
第九条 备案号的标注
(一)国产汽车采用车辆识别代号(VIN)或《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车辆型号加后缀识别号,后缀识别号应能区分不同油耗的同一车型,其编号规则由企业自行确定;
(二)进口汽车采用车辆一致性证书编号。
第十条 其他内容的标注
按GB22757-2008要求执行。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应将不同油耗车型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样本于汽车产品上市销售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备案。
第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定期公告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指标。
第十三条 对发现或有举报并经查实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视情节严重,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一)未按规定要求进行标示、粘贴的;
(二)未按规定要求报《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备案的;
(三)标示内容与备案内容不符的。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规定中的M1类车辆是指国家标准(GB/T15089-2001)3.2.1款定义的“包括驾驶员在内、座位数不超过九座的载客车辆”;M2类车辆是指国家标准(GB/T15089-2001)3.2.2款定义的“包括驾驶员在内、座位数超过九座,且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5000kg载客车辆”;N1类车辆是指国家标准(GB/T15089-2001)3.3.1款定义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载货车辆”。
第十五条 本规定中的“汽车生产企业”是指已获得汽车产品生产许可、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汽车生产企业。
第十六条 本规定中的“进口汽车经销商”是指已获得汽车产品进口许可的进口汽车经销商。
第十七条 本规定中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的检测机构”是指承担《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车辆产品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
第十八条 报送《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样本备案的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0 09:31
目录
概述
规定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