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地基(soft ground)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
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这种地基天然含水量过大,承载力低,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
根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7.1.1规定,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当地基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时应按软弱地基进行设计。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亦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
它是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的、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天然含水量高的、承载力(抗剪强度)低的、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饱和粘性土。其含水量一般大于液限(40%~90%);天然孔隙比一般大于1.0或等于1.0;当土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并含有机质,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5时为淤泥;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为淤泥质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总成软(粘)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如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区及内陆、湖泊、平原和地区。其工程特性主要是具有触变性、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不均匀性以及流变性等。在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不均匀沉降也大,而且沉降稳定时间比较长。
系由水力冲填泥沙沉积形成的填土。常见于沿海地带和江河两岸。冲填土的特性与其颗粒组成有关,此类土含水量较大,压缩性较高,强度低,具有软土性质。它的工程性质随土的颗粒组成、均匀性和排水固结条件不同而异,当含砂量较多时,其性质基本上合粉细砂相同或类似,就不属于软弱土;当粘土颗粒含量较多时,往往欠固结,其强度和压缩性指标都比天然沉积土差,则应进行地基处理。
系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及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常见于一些较古老城市和工矿区。它的成因没有规律,成分复杂,分布极不均匀,厚度变化大,有机质含量较多,性质也不相同,且无规律性。它的主要特性是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均匀性差,变形大,承载力低,压缩性高,有浸水湿陷性,就是在同一建筑物场地的不同位置,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性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需要经处理才能作建筑物地基。对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油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地基,未经处理,不宜做持力层。
饱和的松散粉细沙(含部分粉质粘土),亦属于软弱地基的范畴。当受到机械振动和地震荷载重复作用时,将产生液化现象;基坑开挖时会产生流砂或管涌,再由于建筑物的荷重及地下水的下降,也会促使砂土下沉。其它特殊土如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以及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现象,亦属于需要地基处理的软弱地基范畴。
对建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在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方案确定前,应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查明软弱土层的组成、地质成因、分布范围、均匀性、软弱土层厚度、持力层位置及状况以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对冲填土还应了解均匀性和排水固结条件;对杂填土尚应查明堆载历史年代,明确自重下稳定性和湿陷性等基本因素;对其它特殊土应查明其特征、工程性质、成层情况等,以作为工程设计和选用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