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
北宋柳永词作
《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是北宋词人柳永写的一首羁旅词。该词上片写词人破晓早行时看见了霜林中的栖鸟与长安古道上的孤村,又看到辽阔的南方天空尚未天明,整体气氛显得凄清萧索,情景如画。下片写词人驱驱仕途,人生“离多欢少”,飘泊无定,所以又满腹牢骚。这首词写晨旅情景如淡水墨画,朦胧中透出无限凄凉况味,抒情有一唱三叹、起伏跌荡之妙,表达出作者对为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作品原文
轮台子1
一枕清宵2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3。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前驱风触鸣珂4, 过霜林、渐觉惊栖鸟。冒征尘远况5,自古凄凉长安道。行行又历孤村6,楚天阔、望中未晓7。
念劳生8,惜芳年壮岁,离多欢少。叹断梗9难停,暮云渐杳。但黯黯魂消10,寸肠凭谁表11。恁驱驱、何时是了。又争似、却返瑶京12,重买千金笑。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轮台子: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六仄韵。
2、清宵:清爽宜人的夜晚。
3、唤觉:唤醒。
4、鸣珂(kē):马之饰物,以玉石为之,触动则发响。
5、远况:远行。况,通“贶(kuàng)”,赐予光临之意。
6、行行:走着走着。《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二”。
7、未晓:天尚未明。
8、劳生:辛劳人生。
9、断梗:断根之草,风吹则摇摆不定。
10、魂消:心中难受。
11、凭谁表:向谁诉说。
12、瑶京:美好的京城,指汴京。
白话译文
清静夜晚的一场好梦,可惜被邻里的鸡叫声给破灭了。又匆匆忙忙骑马踏上征途,满眼轻烟笼罩着路边的枯草。风吹着马佩带的鸣珂叮当响,走过枫林时发觉惊飞了栖息的鸟儿。淹没在路上的尘埃里,面对遥远的征途,这情形使人更加体会到,自古以来长安道上好凄凉的深意。远远地又经过了一个孤零零的村庄,视野中,辽阔的南方天空尚未天明。
想起辛苦劳累的生活,可惜壮年美好的年岁,分离多而欢聚少。叹息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涯,如同折断的苇梗漂浮在水上,难以停息,傍晚的云霞渐转幽暗。只是这低沉的情绪、极度悲伤的心事凭借谁来表诉。这样的奔走何时是个终了。又如何能与回返京都,重新不惜代价博取美人欢心相比啊。
创作背景
柳永早在青年时代,便赴汴京游学求仕,屡遭波折,一直未能如愿,这首词是他中年漫游古都长安郊原时对他看到的北国秋景及其内心感怀的生动记录,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写匆匆赶路,融抒情于写景与叙事中。发端“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似乎出人意表,却富有生活气息。一般说来,离别之夜往往辗难眠,诗人却一枕好梦。梦的内容没提,从柳永为人及其可惜的语气看来,很可能与“佳人”有关,故恋恋不舍。古人陆行一般起程很早,所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柳永也是如此,急匆匆地挥着马鞭踏上旅途,看到破晓前朦胧月光下的景色是“泛烟衰草”,也明了秋景。接着写急行,“前驱风触鸣珂,过霜林,渐觉惊栖鸟。”一连串的动词和动态。马儿穿过霜林,跑得飞快,马蹄声和鸣珂声急疾,把栖息于巢中尚在睡觉的鸟儿,先后都惊醒得飞起来。“驱”、“触”、“过”、“惊”,这些普通的动词,都用得十分妥贴,“触”字尤其精彩。对如此这般急驰,不禁引起诗人的感触,“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这句点明诗人正疾驰于长安古道上。长安道是古代士人求仕游宦的必由之买路,故可看作语意双关,柳永借以自叹仕途艰苦。“行行又离孤村, 楚天阔、望中未晓”。接着,又回过笔来策马前进。叠字“行行”,有不断前进的意味。“又”字说明一路上都宿孤村的寂寞凄凉。“楚天阔”,表示诗人是策马由陕西折向中南地区、由关中向荆湖远望,只看到空阔无际,而天色此时尚未破晓。上文词人以惯用的层层铺叙、一笔到底的手法,将旅途策马早行的寂寞辛劳,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片转入抒情,“念劳生、惜芳年壮岁,离多欢少”,以去声领字“念”直贯三句,显得十分有力。这几句在章法结构上是承上启下。“劳生”总上,“离多欢少” 启下。柳永中进士是四十多岁,写这首词时尚未及第,故日”芳年壮岁”。接着,“叹断梗难停,暮云渐杳”,又以去声字“叹”,领出四言对句。“暮云”句语意双关。上片写将晓未晓景色,这里点出暮云,意味着匆匆在旅途上奔波了一天,已到了傍晚时分。另外,还含有岁月蹉跎,自己行将迟暮之叹。以下就离愁,又是一直铺叙。“但黯黯魂消,寸肠凭谁表?”这是一层离愁无处可说的愁意。“恁驱驱,何时是了?”这又是一层不愿为功名奔走的愁意。“驱驱”一般不作叠字,在这里形容诗人的急切心情,再深一层,“又急似、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千金笑是说美人一笑的难得。用一个“买”字,极鲜明地透露出柳永对汴京秦楼楚馆中寻欢作乐的渴望,是他年轻时一贯性格的表现。
这首词写行役之苦,抒发念远之情,是柳永辗转两地为官时对行旅生活的强烈内心体验,表达出对远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名家点评
北宋词人张子野:“既言‘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刚已辩色矣。而后又言‘楚天阔、望中未晓’,何也?柳何语意颠倒如是。”(《苕溪渔隐丛话》)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宫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惺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凤栖梧》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1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