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语
汉语词语
转语 [zhuǎn yǔ],汉语词汇。释义 :1.转告。 2.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如《方言》第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庸”、“倯”是叠韵相转。 3.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云门三转语、赵州三转语等。 4.引申为解释的话。 5.指转换话题。
释义
1.转告。 2.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3.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云门三转语﹑赵州三转语等。 4.引申为解释的话。 5.指转换话题。
例句
1、转告。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是以负所期待,窃窃转语于人,不见成效,此 愈 之罪也。”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六月一日,学生代表数人晤省会议长 康君 ,告以罢课之理由,及要求之条件,恳其转语 赵督 ,允将电及宣言书发出。”
2、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如《方言》第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庸”、“倯”是叠韵相转。《方言》第十:“……有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的词的,如《尔雅·释水》:水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溪”、“谷”、“沟”、“浍”和“澜”、“沦”都是双声相转。
3、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 云门 三转语、赵州 三转语等。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某甲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坠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责脱野狐身。’”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二折:“[正末云]假若生死止在何处?速道速道。[旦儿云]师父,我答不得这一转语。”
《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和尚,这四句只当引子,不算输赢。我有一转语,和你赌赛输赢,不赌金珠富贵。”
4、引申为解释的话。
《朱子语类》卷八七:“今欲下一转语:取于人者,便是‘有朋自远方来’,‘童蒙求我’。”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读者要求长篇小说,我们接受了这要求,供给了长篇的作品了,但我们的工作做得怎样?对这一点,我们又该下怎样的一个转语呢?”
5、指转换话题。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若夫’者,转语之词也;而古人或用以发端。”
历史记载
扬雄《方言》,如《方言》卷十说:“?,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清代戴震有《转语二十章》。其书不传,可是有序一篇,载于《戴东原集》。他把声音的变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位”,一类是“位同”。“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这都是就声母来说的。“同位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他认为由此就可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求之”。总之,用音义相求,才能把散漫的材料转为有系统的知识。上溯可以求语根,下推可以解语词分化的缘由。王念孙作《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以此阐发训诂,成就极大。
戴震同时的人程瑶田又作《果蠃转语记》说明有相同的声音组织形式的复音词,字义也每每相通。他说:“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这就把许多双音语词字不同而音义相通的也纳入研究的范围来了。在清代训诂学中推寻语源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语言特点
语言变转,有因时而变的,有因方言地区不同而变的。晋代郭璞《尔雅》《方言》,每每说“语声转”,或说“语转”、“声转”。例如《尔雅·释诂》:“卬,我也。”郭璞声母相近而意义相同的词。又《方言》卷一说:“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郭注:“语声转耳。”又卷三:“苏、芥,草也。”郭注:“苏犹芦,语转也。”又卷五说:“杷,宋魏之间谓之渠挐,或谓之渠疏伧楚的意思 这些都是韵母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自从郭璞
参考资料
转语.在线汉语字典.
转语.百度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6 09:17
目录
概述
释义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