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祸为福
汉语成语
转祸为福(拼音:zhuǎn huò wéi f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转祸为福”。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燕国的君王燕文公在位的时候,秦国主动与燕国修好,秦惠王便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做媳妇。后来燕文公死了,燕易王继位。齐国的齐宣王趁燕国举行国丧进攻燕国,一举夺取燕国十座城邑。
苏秦听说此事,便主动出来调解两国的争端,亲赴齐国替燕国去游说齐王。
他来到临淄,齐王接见他时,他曾两次叩拜齐王,对他的胜利表示祝贺,接着便仰头痛哭起来。齐王大怒,手按铁戈喝问:“您这个人真是不懂道理,为什么贺喜之后紧接着便吊丧呢?”苏秦回答道:“人在饥饿时也不吃乌喙(毒药名),是认为吃乌喙虽能填饱肚子,但却面临着死亡的祸患。如今燕国虽然弱小,却是强秦的女婿之邦,大王进攻燕国,势必激怒强秦,秦国必然联合燕国讨伐齐国。因此,大王进攻燕国,就如同人饥食乌喙是一样的事情。”
齐王听了苏秦的话,仔细一想,事情发展下去确实令人后怕,急忙问:“那孤王应该如何做才好呢?”
苏秦回答道:“自古至今,凡是圣人处理事情,均能‘转祸为福’,由失败取得胜利。以臣下的意见,大王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用谦卑的言辞向秦王谢罪,若如此,秦王定能原谅大王,燕国收回十座城邑,也势必息事宁人。这就是圣人所说的转祸为福的做法呀!”
听了苏秦的一番说辞,齐王非常高兴,下决心说:“都是孤王一时不明,做了伤害邻邦之事,吾当立改之。”于是,下令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随即派出使臣持千金赶赴秦国谢罪。从此三国结为兄弟之国。
成语寓意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祸”和“福”可以转化,但关键是在于如何地“转”。首先,要在享福时就居安思危,长远考虑。不要只觉得眼前鸿运当头,就永远太平无事。其次,要镇定,要处惊不乱,临危不惧。不要只盯住悲观,看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然后查漏补缺,积极应对。在面临灾祸时,不盲目悲观,在失败面前,不要消极气馁;要在不幸中看到有幸的一面,要善于从不利之中提取有利的因素,使事情的发展朝着对自己有益的方向转化。
成语运用
“转祸为福”指由灾祸转变为幸福。兼语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汉·马融《延光四年日食上书》:“有此数姿,然后能折冲厌难,致其功实,转灾为福。”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唐·姚察姚思廉梁书·武帝纪上》:“若能因变立功,转祸为福,并誓河、岳,永纡青紫。”
宋·苏轼《述灾诊论赏罚及修河事缴进欧阳修议状札子》:“臣读至此,因进言水旱虽天数,然人君修德,可以转灾为福。”
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九回:“子能斩子仪之首,开城迎之,富贵可保,亦免生灵涂炭。转祸为福,在此一时,不然,悔无及矣!”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八三回:“天生道:‘俺夫妇深感教诲之恩,撮合之德,兼破围魏救赵之计,转祸为福,无可答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1 17:1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