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车辆工程(Automobile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机械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车辆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车辆工程专业代码由目录外080306W调整为080207。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车辆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机械类(0802),专业代码:080207。
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车辆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总学分建议150~19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车辆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车辆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车辆工程实践中选择、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6)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7)能够理解、评价车辆工程实践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应能体现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该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实践性环节至少占总学分或总学时的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理论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数学和自然科学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并合理考虑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领域。
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领域。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相关知识领域。
数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热流体(流体力学、热力学或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
车辆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车辆构造、车辆理论、车辆设计、车辆试验学等。
实践教学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独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物流系统或流程型工艺装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设备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选题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工程研究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应有恰当的比例,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应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高于25%。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1)专业背景
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
(2)工程背景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重点研讨教学难点等机制。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施资源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日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配备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买、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新开办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1)重视教学过程监督,以督促改,以督促教。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的过程监督,落实“一听二评三查”的控制过程,严把教学过程管理质量关,即查即改,提高教学监督的作用性与响应性。
(2)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在传统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拓展评价主体,统一并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建立规范的学生参评制度,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完善激励考核制度,引导教学成果产出。在学校现有激励和考核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教学奖励办法和相关考核制度,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与教师奖励、评聘、晋升等挂钩,奖优罚劣,形成教学管理的有力抓手。
(4)健全毕业生反馈机制,提升反馈效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各有侧重,形成良好的人员和经费保障体系,建立持续有效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1)课内实践
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比例达到90%以上,综合设计性实验占总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80%;增加创新性实验和自选协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与课外实践相衔接。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工程训练大赛相衔接,将专业课程设计与节能车大赛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效果。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探索导师互聘、顶岗实习等模式,使学生真正获得生产实践的体验。将毕业设计环节与机械行业卓工联盟毕业设计大赛相衔接,真题真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个性化教育
例如:结合专业特点,以“节能车”设计制作为载体,引入“项目设计”环节,将全体学生划分为多个竞赛车队,每队10—15人,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节能车竞赛规则分别设计制作出节能赛车,按工程设计要求,各组自行设计节能车的结构,完成节能车的零件制造、外购件采购,以及组装、调试和试车等环节。车辆制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动手对零件及整车进行设计、加工、装配及分析,通过实车跑动验证零件设计、材料选择、加工的可行性及可靠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完成“产品”的构思、设计、组织、制作、运行等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制造等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作为课内实验的有效补充,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活动的良好环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实验得以验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检验个人的想法。开放实验室应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应注重训练其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大三、大四学生,应注重训练工程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其工程意识和科研能力。实验室开放内容要与课内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科研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引进,开阔学生视野。
(4)课外科技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参与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以此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实施“导师制”,使学生及早接触专业教师,融入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团队并参与活动。它覆盖到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超过50%,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大三、大四学生,有序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即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课外科技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真正实现“全员参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1)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例如: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以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为主,分三支车队,分别为汽油赛车队、电动赛车队和无人驾驶车队。在研究和制作方程式赛车时,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分为不同的组来进行管理,分别为车身组、发动机组、传动组、转向组、制动组、悬架组、车架组、电池组、采购组、营销组和工艺组等,并设有队长和组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分工明确,合作完成赛车设计、采购配件和制造等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知识的方法,而在设计和制造方程式赛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在学生设计和制造赛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并运用专业知识对赛车进行设计和制造,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提出方案,并进行验证和优化。在学生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教师只是辅助指导,在学生遇到无法突破的瓶颈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以引导学生自己寻到解决方案。通过对赛车的设计和制作,学生锻炼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创新创业项目
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首先需要进行调查,分析自己所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项目实施计划等工作。参加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设教研室、教学管理和资源开发等部门。学院主要统合全校各学院的创新创业资源,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进行。
(3)慧鱼工程技术创新设计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最初诞生于德国,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技术类拼装模型。与车辆工程专业相关的主要模型有传感器模型、控制器模型、机械构件模型、启动模型、电气构件模型和软件模型等。各模块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连接、扩充和拆装,学生可自行组装和拆卸安装来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
(4)举办3D打印设计大赛
高校举办3D打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举办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车辆工程专业可在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电工程,农业机械等专业攻读研究生。
就业方向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学生能在车辆企业从事整车及其零部件的研究、设计、制造、检测、实验及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工作;高等院校车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交通部门的交通管理工作;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7:4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