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陇亩
汉语词语
“躬耕陇亩”一般指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陇亩,史料记载出自三处:
涵义
“躬耕陇亩”表意为诸葛亮亲自进行耕田种地谋生,寓意:诸葛亮出山前隐居南阳,亲自耕田为生,等待时机。
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隐居高卧南阳十年,躬耕陇亩,韬光养晦,洞察时势,静待时机。
引申
“躬耕陇亩”引申为高人入世前的隐居生活状态,淡泊明志,定静致远,审时度势,韬光养晦。
文史记载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此处的“躬耕于南阳”即躬耕南阳之陇亩。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此处亮躬耕陇亩即诸葛亮躬耕处(躬耕南阳)。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有“(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乱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躬耕南阳)
《大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南阳之西岗指卧龙岗。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记载
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后人有赞徐庶走马荐诸葛诗曰:“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徐庶荐了孔明,再别玄德,策马而去。玄德闻徐庶之语,方悟司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梦初觉。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
且说徐庶既别玄德,感其留恋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孔明问其来意。庶曰:“庶本欲事刘豫州,奈老母为曹操所囚,驰书来召,只得舍之而往。临行时,将公荐与玄德。玄德即日将来奉谒,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辅之,幸甚!”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上马趱程,赴许昌见母。正是:嘱友一言因爱主,赴家千里为思亲。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之陇亩。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唐代杰出诗人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指在南阳卧龙岗躬耕陇亩。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之陇亩。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
唐诗人胡曾《南阳》云:“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 ,争得先生出草庐。”诗意指诸葛亮躬耕南阳之陇亩,南阳亦是三顾茅庐发生地。
《大元一统志》在卷3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即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陇亩。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历史地理专著,在这部专著中,诸葛亮躬耕南阳卧龙岗之陇亩的观点贯穿始终。该书卷30中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同书卷60襄阳府《山川》条又载:“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从表面上看,《大明统一志》似乎是两说并存,但细心玩味不难看出,该书认为隆中只为孔明当年“尝隐”之地,而躬耕地和草庐是在南阳。如果我们再注意了总编纂李贤在卷30“南阳流寓”条和卷60“襄阳流寓”条之后,此问题就更一目了然了。对于前者李贤曾说:“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而在其后者该书云:“诸葛亮琅琊人,寓居南阳,往来隆中。”官修史书记载如此,而襄阳方志对隆中东汉时的归属这一关键问题也有明确态度,如万历《襄阳府志》载:“万山以西,汉水以北为南阳邓县所辖。”襄阳隆中在汉水之南,自是历史地理的史实。
清 彭而述 《卧龙怀古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指诸葛亮躬耕陇亩在南阳卧龙岗,不是在襄阳隆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3:47
目录
概述
涵义
引申
文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