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长物(拼音:shēn wú cháng wù)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东晋时有个人叫
王恭,字孝伯,太原晋阳人,他出身高贵,父亲
王蕴任光禄大夫,妹妹当了孝武帝的皇后。但王恭不是个轻浮子弟,很注重节操,从小就有好名声。丞相谢安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会大有出息。他也自信才华过人,以后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在生活上,王恭非常简朴,他与同族的
王忱很要好,二人都很有才名。王恭住在会稽,王忱住在都城建康。二人交情虽好,却不经常见面。一次,王恭随父亲到都城,王忱知道了,就来见他。二人交谈时,王忱看上了王恭坐的一张竹席,有六尺长,很精美。王忱想:王恭从会稽来,那里盛产竹子,这东西恐怕带得多。于是对王恭说:“你这竹席不错,能送我一张吗?”王恭表示同意。并马上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卷起来,让王忱带去了。过后,他在地上铺了一张草垫子,就坐在上面。
王忱听说后,很吃惊,赶来向王恭道歉:“真对不起,我还以为你不光只有一张竹席呢。”王恭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我这个人,身无长物。”王忱见王恭生活简朴,对人又这样慷慨大方,更加敬重他。
唐朝诗人
刘禹锡在《
乌衣巷》一诗中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东晋王朝的大贵族,作为王氏家族的一员,王恭还如此节俭,确是难能可贵。王恭从盛产竹席的会稽回来,带些那里的土特产应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他家中却没有一件多余之物。“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传承的优秀品质,无论何时,人们都应该勤俭节约,不可肆意挥霍、奢侈无度。
作家·
端木蕻良《曹雪芹》:“今天,沈家茶馆靠门的那张方桌,坐着个络腮胡子的人,身无长物,只是在桌腿旁边放着一个琵琶。”
作家·
陈凡《一个记者的经历》:“穿的就是一套泥黄色的军服,热天穿的是单衣,冷天穿的是军棉袄,此外就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