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之学
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
身心之学,明王守仁及其后学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语出《礼记·大学》:“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王守仁打乱《大学》把“格物”作为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出发点的逻辑顺序,易之以“正心”,由“正心”出发而修、齐、治、平,达到“明明德”。认为“心者,身之主宰,⋯⋯故欲修身, 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传习录》下)。
在道德修养上强调“反身而诚”,克制“人欲”,致“良知”。其弟子王艮及泰州学派则把“心” 与“身”统一,又把“身”与“道”等同。认为“身与道原是一体”,“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王心斋先生遗集·语录》)。强调既要“安心”,还要“安身”。认为“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为下矣”。“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明儒学案·心斋语录》)进一步把“安身”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由此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8 22:3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