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之物
汉语成语
身外之物(拼音:shēn wài zhī w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成语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生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身外之物”。
成语故事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参加过雁门关营救隋炀帝杨广的行动。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任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秦国公,后又被封为秦王,率部消灭了薛仁呆、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装,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李世民在位期间,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开创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对外开疆拓土,促进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之后唐朝百余年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家如有明珠,没有人不认为贵重的,如果用明珠来射雀,岂不是太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贵重,见了金钱财物,不怕恢恢法网,大胆接受,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舍不得拿去射雀,何况性命如此贵重,却拿它去博取财物吗?大家如果能够全力尽忠效直,为国为民谋利益,就会很快得到官职地位。大家千万不要使用这种办法去求取荣华,随便受人钱物。赃物一经被揭露,自身亦受到损害,这实在是可笑的事。”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又对侍臣说:“古人有道:‘鸟生活在树林中,还嫌树林不够高,又把巢筑在树梢上;鱼潜藏于泉水里,还嫌泉水不够深,又把身藏于窟洞下。虽然这样,却还被人捕获,都是由于贪图饵食的缘故。’现在,臣子们受到任用,居于高位,享用厚禄,应该坚持忠诚、耿直、公正、清廉的操守,就不会有灾害临身,而可以长保富贵了。古人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这就是说,陷其身于灾祸的人,都是因为贪图财利,这和那些鱼鸟贪图饵食而身亡有什么两样呢?你们应该常常想起这句话作为鉴诫。”
成语寓意
人们不用明珠打鸟是因为明珠珍贵,可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许多人竞用生命去博取财物。想来,不可思议;看来,比比皆是。贪财图利、放纵情欲,确实使人犯糊涂。唐太宗以生动的比喻点明这层道理。,告诫群臣不要妄受钱物、贪冒财利而自损其身,而要履忠正、蹈公清以长保富贵。人生在世,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真正需要的只不过是躺下睡觉的八尺之地和果腹的一日三餐。《道德经》里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生活中,应该知足常乐,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不为身外之物所累,人生方能安康,家庭方能幸福,家族方能和谐,好运久长。
成语运用
“身外之物”指身体以外的东西,如名誉、地位、财物等。表示这些东西对人不是至关重要的。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一回:“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
清·王吉武《许由瓢》:“瓢挂树,一叶轻。风吹濩落夜有声,不若弃之梦亦清。天下非大瓢非细,身外之物总为累。”
鲁迅《热风·智识即罪恶》:“大约钱是身外之物,带不到阴间的,所以一死便成为清白鬼了。”
王小鹰《丹青引》二五:“钱财本是身外之物,丢了就丢了,只要人心不变就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9 14:3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