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焦虑,是社会学术语。
简介
“你是哪里人?”这原本不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城市间流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可能在A地出生,在B地求学,拿着C地的户口,长期居住在D地。面对“哪里人”的提问,相信很多人回答起来都会犹豫不决:是户口本上的籍贯?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是父母所在的城市?是户口归属地?或者是现如今长期工作生活娶妻生子的城市?
在社会学的视野中,身份认同是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情境中通过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而形成的。随着频繁的社会流动,每一座城市都会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人们的心智、观念、气质和认同。
现实
许多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城市从所在省份中拎出来,带着浓浓的自豪感,比如许多人自称是深圳人、青岛人、大连人,与广东人、山东人、辽宁人区分开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城市”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事实上,他们很多并非当地“土著”,而是来自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
“大城市”标签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说自己是从深圳或者青岛、大连来的,别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些城市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所以连带着对你的印象也是偏于时尚、富裕的。这些小小的虚荣心会让人在社交时更加自信。 ”
评价
在身份认同的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理智与情感、代价与回报、规训与惩罚。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和斯戴兹在合作的《情感社会学》一书中提到,当人们在情境中有机会选择执行何种身份时,他们将扮演更突出的或更有价值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具有两种不同的面向:一种是自我展示,即向外界展现自我的优越性或独特性,将自我投射到某种理想的身份之中;另一种是自我保护,为了避免可能受到的惩罚,人们有时会倾向于选择相对劣势的社会身份。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时候,家乡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人们的归属感也不再强烈。新的生活方式带给我们丰富的履历和阅历,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份表述上的巨大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