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歧视是一种社会病。它呈现的不仅是个体行为,而且是一种
社会心态;它折射的不仅是自我构建,而且是一种社会区隔;它传递的不仅是话语暴力,而且是一种社会挤压。
不久前,媒体上曾有一场涉及“下等人”称谓的争议。虽然风波已经平息,但是,它所映照的社会歧视现象,却其来有自,也了犹未了。人们还当记得“我们也不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我们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然表白,“你就配扫地,你儿子也就配扫地”的恶语相向;人们不会忘却校园里“我爸是李刚”的强横引发的社会吐槽,城市中“低端人口”的称谓激起的舆论纷争;人们在当下或许正无所顾忌地直接参与网络世界形形色色“鄙视链”的宣泄和排序。
社会歧视是一种社会病。它呈现的不仅是个体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心态;它折射的不仅是自我构建,而且是一种社会区隔;它传递的不仅是话语暴力,而且是一种社会挤压。任其蔓延,就会扭曲社会认同,导致社会排斥,趋向社会断裂。
社会生活中,无论财富、文化、身份、地位、声望,差异是自在的,层化是客观的,多元是必然的。只是,所有这些差异、层化和多元,都不能构成社会融合的障碍。现代文明,指向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偏见来自隔阂,歧视来自狭隘,谁也不曾也不应拥有什么先在的道德优势。面对平凡的生活,面对身边的人们,无论你是怎样的富有,有怎样的尊荣,都应始终怀揣一颗虔诚之心、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