踅孜镇,隶属于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地处
潢川县境东北部,东与
上油岗乡以潢河为界,南部、西部与
来龙乡接壤,北临淮河与淮滨县、
息县相望。总面积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914亩。168个村民组,7111户,3.2万人。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属光州淮阴乡。
清末民国初,分属新兴里的郑家店保和中途店保。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建兴潢乡,治所设在踅孜。
1949年2月,置潢淮区;同年5月更名为三区。
1956年,建踅孜中心乡。
1958年11月,并入来龙公社。
1988年,从来龙乡析出8个村组建踅孜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踅孜镇辖踅孜1个居民委员会,慝孜、胜淮、张湾、八里、宋大桥、罗港、两河、淮南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4个居民小组、15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踅孜镇下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踅孜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踅孜镇地处
潢川县境东北部,东与
上油岗乡以潢河为界,南部、西部与
来龙乡接壤,北临淮河与淮滨县、
息县相望。区域面积44.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踅孜镇地处潢淮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地形平坦、易涝。1956年修建的22千米长的潢河、淮河大堤将境地分为堤内、堤外两大部分,堤内最高点海拔32米,堤外滩地最低点海拔18米。
气候
踅孜镇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3℃。
水文
踅孜镇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其中淮河境内长6.2千米,潢河境内长7.6千米,在王大台子东侧汇入淮河,流域面积26平方千米。河沙储量4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
踅孜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由于两河交汇,地势低洼,十年九淹。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90年,50%的农田被洪水淹没,几乎绝收。
人口
2011年末,踅孜镇辖区总人口3054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106人,城镇化率39.6%,另有流动人口4203人。总人口中,男性15882人,占52%;女性14661人,占48%; 14岁以下4673人,占15.3%; 15~64岁22450人,占73.5%; 65岁以上3420人,占11.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0315人,占99.3%;有少数民族回族228人,占0.7%。2011年,人口出生率5.1‰,人口死亡率2.5‰,人口自然增长率2.6‰。
2017年,踅孜镇常住人口26914人。
截至2018年末,踅孜镇户籍人口3321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踅孜镇财政收入136万元,比上年减少9.4%,人均财政收入44.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6万元,比上年减少11.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60.7万元,增值税7.7万元,企业所得税4.5万元,个人所得税3.6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0.5%、11.6%、12.3%、8.1%,非税收入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1元。
2018年,踅孜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踅孜镇有农业耕地面积4.1万亩,人均1.3亩,其中堤内2.6万亩,堤外1.5万亩,可利用滩涂面积2000亩,林地面积1600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2亿元,比上增长3.8%,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4%。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5万吨,比上年增长0.3%,人均826.2千克,其中水稻产量2万吨,小麦产量0.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茶、花生、芝麻、萝卜等。2011年,茶叶种植面积1200亩,产量6吨;花生种植面积846亩,产量85吨,芝麻种植面积203亩,产量10.6吨;萝卜种植面积1620亩,产量482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存栏1万头,出栏4.5万头;家禽存栏126.8万羽,上市家禽436.4万羽;畜牧业总产值551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9%,比上年增长19.0%。渔业以鳞鱼、鲫鱼为主,可养殖水面0.4平方千米,产量87.5吨,产值52.5万元。
工业
踅孜镇工业以木材加工、白酒酿造为主导产业。2011年末,工业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150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17%。
商业
2011年末,踅孜镇有商业网点45个,从业人员32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1607万元,比上年增长18.6%;集市贸易成交额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金融
2011年,踅孜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5%,各项贷款余额6980万元,比上年增长5.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踅孜镇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50人,专任教师13人;小学8所,在校生3600人,专任教师9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00人,专任教师5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1450.2万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348.7万元,比上年增长39.8%。
文化事业
2011年末,踅孜镇有文化艺术团体8个,会员256人,其中团体会员220人,个体会员36人;艺术表演团体4个,演职人员128人;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图书室9个,建筑面积270平方米,藏书3.2万册;电影队1个,年放映11场次,观众6000人次。
2011年末,踅孜镇有电视差转台1个,有14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踅孜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其中卫生院1家;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3张,固定资产总值189.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4人,每千人拥有医疗技术人员0.9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万人次,住院手术126台次,出院病人112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497人,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踅孜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户,人数34人,支出6.5万元,比上年增长8.1%,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7.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30户,人数1330人,支出11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7人,支出1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66人,支出12.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村医疗救助108人次,支出17.76万元,比上年增长10.6%;紧急转移安置86人,救灾支出6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3.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28万元,比上年增加8.6%,救助1920人;敬老院1所,床位77张。
基础设施
2011年末,踅孜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总长度30千米,投递点9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4万笔,异地特快专递信件0.5万件,征订报纸0.5万份、期刊0.2万册,业务收入86万元。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8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0.2万户,比上年增加3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18.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1.3万人,移动电话普及率83%,比上年提高12.8%;光缆线路总长36.8千米,主干电缆69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100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685个,宽带接入用户600户,比上年增加100户。
2011年末,踅孜镇境内有35千伏线路1条,长8.7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2条,总长52千米,用电负荷11000千瓦,年售电量780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9%,供电可靠率99%。另有沼气池82个。
踅孜镇境内建有王大台子堤排站,属来龙坪区配套项目,位于两河村境内,建于1976年,控制面积35.1平方千米,装配电机8台,水泵8台,排涝流量8.8立方米/秒,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修建万方大塘32口,支渠41.8千米,供农业用水。
2011年末,踅孜镇镇区有自来水供应站1座,铺设干线水管24.8千米,日供应居民生活用水400吨,自来水普及率72.8%,年人均生活用水35吨。镇区道路两侧建有盖板式下水道,总长21.3千米,实现沟渠排水。
交通运输
踅孜镇境内有县乡级公路2条,总长45千米。乡村公路4条,总长86千米。客运站1座,占地2400平方米,客运汽车16辆320个座位,年客运量22.8万人次,货运量2.5万吨。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34.8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2.9米,道路铺装面积11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1平方米。
历史文化
踅孜镇原名郑家店,因水运发达,有郑氏在此经商办店,故名郑家店。后各路商贾来此通商,据说客商来此后,不易辨别方向,就像被“穴子”所围一样,踅来踅去,因而称踅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