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发球
排球运动的发球方式
跳发球,是排球运动发球的一种,因采用跳起后在空中发球而得名。要求发球时充分伸展身体,提高击球点,并利用起跳的冲力,使球的飞行速度更快,力量更大。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技术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涵义
跳发球就是在端线附近助跑起跳的大力上手发球,它是发球技术和远网扣球技术的结合。跳发是当前比赛中最有攻击性的发球,它的特点是力量大、速度快、弧度平,过网时间短,具有较大威胁。但跳发球技术难度大,需要运动员具有相当好的弹跳高度、爆发力,及正确手法和良好的控制能力才行。但跳发消耗体力,且容易下网或出界。
过程
准备姿势:自然站立,单手或双手持球于腹前,注意观察场上情况。
抛球:助跑迈出第一步的同时将球高抛在右肩前上方,落点在助跑线上,高度和距离要符合个人特点,以跳起最高点击球为准。抛球离手瞬间可加手指手腕动作,使球在空中产生旋转。紧接着,迈出第二步,两臂自然摆动,眼睛注视球,最后右脚跨出一大步,两臂在体侧划弧摆动,并使左脚迅速跟上,屈膝蹬地跳起,使身体腾空。
击球:腾空后,加大挺身屈腹,使身体成反弓状。右臂屈肘上举,手掌自然张开。当身体在最高点时,以猛烈收腹和提肩带动手臂向前方挥动,在手臂伸直的最高点,用全掌击中球的后中下部,击球点不宜靠前。触球瞬间手掌包满球,并主动屈腕推卷,使球快速向前旋转。击球后,身体可随球飞行落入场内,落地时要注意平衡,防止受伤。
跳发也可不加助跑,而用原地起跳发球过网。(左撇子则相反)
技术分析
许多中外男女运动员使用跳发球技术的效果不是很好,造成一般球多、失误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跳球的技术难度大。跳发球技术是通过抛还需、助跑、击跑等动作,充分利用腰腹力量和手臂鞭打,全手击球’的中下部,使球加速上旋向下飞行的一种发不方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弹跳力、腰腹肌力、爆发力、上肢力和动作速度。另外,对抛球方位、助跑步伐和速度、起跳时机和击球动作等几个技术动作的难点和衔接掌握不好,运用不自如,特别在空中击球时要完成展体、转体、收腹、挥臂等动作,运动员对其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稳定性还不够。
(2)体力下降。跳发球运动员一般都是攻手。经统计,一场高水平的排球比赛,攻手运动员跳起的次数(包括跳起扣球和拦网)多达到200次,因此,攻手队员在前排进行各球或拦网后立即进行发球,这时运动员的体力有所下降,会导致跳发球动作变形或不能完成。运动员如果不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而坚持在一场比赛中自始自终采用跳发球,势必会啬称为“菜球”的一般球和失误率。
(3)找区找人发球。为了提高跳发球的得分效果和破攻效果,有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跳发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员进行跳发球时,故意找区找人(比如找空档或边线和端线连接的角落,不有发球给接一传比较差的运动员或主攻手等)进行跳发球。由于跳发球技术动作要求非常高,不管在哪个环节上产生失误(抛球过高或过低、助跑过快或过慢、起跳过早或过晚、击球位置过高或过低、力度过大或过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跳发球的效果,因此,找区找人跳发球也会增加其失误率。
(4)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些运动员心理素质不稳定,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在困难的情境下或关键的时刻,患得患失,没有勇气和胆量去完成跳发球,反而导致失误。因此,在跳发球训练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训练。所谓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实施影响,为运动员取得良好的成绩作好各种各种心理准备。在跳发球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培养队员沉着、勇取、稳定的心理素质,经常创造比赛的气氛和设置各种困难的情境,使运动员在一定外界压力进行跳发球,增强其发球的适应性。跳发球训练的同时多结合比赛,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抗干扰能力及关注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在正式比赛中提高跳发球的成功率,更好地达到有效地得分或破攻目的。
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位跳发球手来自中国,来自福州,他叫徐真,身高190cm,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男排的主攻手之一,师从排坛名帅戴廷斌,与汪嘉伟沈富麟是队友。不过真正让他成名的,还是“跳发球”。徐真是世界男排历史上首位在正式比赛中使用跳发球的人。作为“世界跳发球第一人”,他的名字被载入了排球运动的史册。
徐真第一次在比赛中使用跳发球,是在1981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中,中国对韩国(当时称为南朝鲜)的第二局第一个球。徐真记得,那个球非常猛,直接砸到对方队员的脸上,“一下子就蒙了,他都不知道这球是怎么过去的!”这一“砸”给国际排坛的震惊堪比在排球场上投下颗原子弹!在随后的1981年世界杯赛中国队与世界冠军前苏联队的比赛中,面对徐真的跳发球,前苏联队员往往在球已经重重砸在场地上后还毫无反应。这球速究竟有多快呢?徐真说,当时的球速大约每小时150公里,是那个年代最快的球速。据徐真介绍,跳发球是中国的原创技术,是世界排坛的超前技术。
参考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0:36
目录
概述
涵义
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