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构层指的是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
面层、基层和
底基层。最新《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指出路面结构层由三部分组成:面层、基层和底基层。之前的
垫层,可归为功能层或路基处置层。
面层位于整个路面结构的最上层。它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以及车身后所产生的真空吸力的反复作用,同时受到降雨和气温变化的不利影响最大,是最直接地反映
路面使用性能的层次。因此,与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有较高的
结构强度、刚度和高低温稳定性,并且耐磨、
不透水,其表面还应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
平整度。道路等级愈高、
设计车速愈大,对路面抗滑性、平整度的要求愈高。
往往由2、3层构成。
表面层有时称
磨耗层,用来抵抗水平力和轮后吸力引起的磨耗和松散,可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或沥青混凝土铺筑。中面层、下面层为主面层,它是保证面层强度的主要部分,可用沥青混凝土铺筑。
基层位于
面层之下,垫层或路基之上。基层主要承受面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基层还可能受到面层渗水以及地下水的侵蚀。故需选择强度较高,刚度较大,并有足够水稳性的材料。
用来修筑基层的材料主要有:水泥、石灰、
沥青等
稳定土或稳定
粒料(如碎石、砂砾),工业废渣稳定土或稳定粒料,各种碎石
混合料或天然砂砾。
其上层称基层或上基层,起主要承重作用,下层则称下基层或底基层,起次要承重作用。底基层材料的强度要求比上基层略低些,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以降低
工程造价。
考虑到扩散应力的需要和施工的方便,基层的宽度应较面层每侧至少宽出Δ1(cm),底基层每侧比基层至少宽出Δ2 (cm)。
透水性基层、级配粒料基层的宽度宜与路基同宽。
并非所有的路面结构中都需要设置垫层,只有在土基处于不良状态,如潮湿地带、湿软土基、
北方地区的冻胀土基等,才应该设置垫层,以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
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垫层主要起
隔水(地下水、
毛细水)、排水(渗入水)、隔温(防冻胀、翻浆)作用,并传递和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保证路基在容许应力范围内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用松散颗粒透水性材料作垫层,其下应设置防淤、防污用的反滤层或反滤织物(如
土工布等),以防止路基土挤入垫层而影响其工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