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枇杷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特产
路桥枇杷,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红肉类洛阳青枇杷:果顶萼片呈青绿色,果实椭圆形或圆形,平均果重33克,最大可达65克。果顶圆钝或平广,果面橙红色,锈斑少,皮厚韧,易剥离,果肉橙红色,软硬适中,汁液中等,肉质细腻,甜酸适度。耐运输贮藏,除鲜食外,是制作罐头的最好品种。
白沙枇杷:果实卵圆形,单果重35克以上,最大可达70克。果皮淡橙黄色,有锈斑,果皮薄,易剥,果肉乳白色,柔软多汁,味甜,有香气,风味独特,为鲜食极优品种。
内在品质
路桥枇杷可溶性固形物洛阳青枇杷10—14%,白沙枇杷12—17%;可食率为60%以上,总酸含量≤0.7克/100毫升。并含有丰富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及维生素A、B、C等。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背山面海,丘陵与平原相间,以平原为主,属温黄平原的中心部分,平均海拔3米左右;河道纵横,水网密布,间有孤丘点缀,沿海海岸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地势西高东低。路桥枇杷主要种植区为沿山丘陵地带,土壤质地为黄壤,平均厚度1米以上;pH值6.5,有机质含量3.8%,速效磷29ppm,速效钾113ppm,符合枇杷丰产稳产的生产条件。
水文情况
路桥枇杷因树体对水分要求较低且主要分布于低山缓坡,灌溉用水主要以山地小水库、积水塘、积水池内所积蓄雨水为主;平原地区以内地河道水灌溉。
气候情况
路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水充足,空气湿润,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7.5℃,7、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分别为28.1℃和27.7℃,极端最高气温40.3℃(2003年);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极端最低气温-7.1℃(1999年);无霜期262天。受海洋性季风影响,全区降水充沛,常年降水量1533毫米;蒸发量1283.7毫米,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日照时数1742小时,≥10℃活动积温5521.3℃。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为枇杷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
历史渊源
据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就有枇杷栽培的记载,说明中国栽培枇杷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唐宋期间,枇杷主产区在四川湖北陕西江浙,并已扩展到华南地区。
宋代,路桥枇杷就有栽培,宋嘉定赤城志中有“枇杷叶阴密不凋,冬花夏实”的记载。
南宋之后,江浙枇杷生产已处在领先地位。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浙江实业志》载:“黄岩枇杷年产量9600担,仅次于余杭,居全省第二”。
建国后,枇杷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浙江塘栖、黄岩、福建莆田、云霄、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安徽歙县最为集中。(注:路桥1994年建区前隶属黄岩县)。
20世纪50年代,主要集中在桐屿街道上山童、峰江街道安溶。
1959年,黄岩县枇杷品种达19个。
1982年,黄岩县枇杷总产量跃居中国第一。糖水枇杷罐头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1988年,黄岩县枇杷总产1.25万吨,占中国枇杷总产量42%,其中民主、共和等5乡面积近万亩。
1997年,路桥区为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业,发挥名牌农产品产业优势,投资200多万元,在桐屿街道小稠村建立了集赏花、采摘、品赏于一体的枇杷观光园——枇杷山庄,举办了十届枇杷旅游观光节活动,年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形成了独特的枇杷文化。
1999年,路桥区编制了DB331004/T04.1—1999《路桥枇杷优质安全生产》地方标准。
2002年,路桥区邀请浙江大学和浙江林学院教授专家前来咨询会诊,研究制订了《路桥枇杷产业化发展规划》和《路桥枇杷优质实用栽培技术规程》。
2005年,路桥辖区内的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成为中国首家依法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阿不来提·阿不热多西,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等均曾亲临合作社考察、指导。
生产情况
2017年,路桥区桐屿街道枇杷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主要品种有白沙和大红袍。
2018年,路桥枇杷主产区桐屿街道枇杷产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6000多万元。
产品荣誉
1984年,黄岩罐头食品厂生产的567克糖水枇杷罐头,获巴格达国际博览会优质奖和国家经贸部荣誉奖。
1996年,路桥区桐屿街道被农业部等有关单位组成的“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
1999年,桐屿街道被浙江省林业厅评为“浙江枇杷之乡”。
2001年,路桥枇杷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1—2002年,路桥枇杷连续两届获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路桥枇杷”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1984年,以黄岩县(路桥区)枇杷为原料的糖水枇杷罐头还获巴格达国际博览会优质奖和国家经贸部荣誉奖。
2021年12月22日,台州市路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通过路桥枇杷入选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路桥区是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地处浙江沿海中部,中国黄金海岸中段,温黄平原腹部。境域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连椒江,内陆总面积27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9.25平方千米。路桥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路桥区的桐屿街道、峰江街道、螺洋街道、路北街道4个街道的22个村,东至峰江街道白枫岙村,南至峰江街道的安溶村,西至桐屿街道的小稠村,北至桐屿街道高峰村。东西长13.3千米,南北宽18.8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3′00″—121°22′00″,北纬28°27′00″—28°38′00″。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海拔高度100米、坡度25°以下的缓坡地。山地、丘陵,建园时宜修筑成水平梯田。平地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的田地。选择土壤深厚、土质疏松的泥砂土或砂砾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2.0%以上,土壤pH值5—7为宜。
(2)品种选择:选用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的枇杷品种——红肉类:洛阳青;白肉类:桐屿白沙、溪上白沙。
(3)生产过程及农业投入品管理:定植苗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或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定植,行距(3—4),株距(2.5—3)米,畦南北向,按株距筑定植穴,穴内施足底肥,定植时应高出畦面25—30厘米。
定植后保持土壤湿润。天晴风大,勤浇稀薄肥水,根际覆草保湿,大苗定植立防风杆,可适当剪除枝叶,发现死株,及时补种。
定干高度30—40厘米。培养成双层杯状形和自然开心形,树高控制在2—2.5米。各次梢的发生初期,即3月至4月,5月至6月和8月至9月。强树势多留,弱树势少留。
春剪3月上旬,修剪量不超过总枝叶量的20%;夏剪6月中旬,修剪量不超过总枝叶量的30%。
疏删密生枝,剪除病枝、枯枝、弱枝,树冠郁闭徒长枝应从基部剪除,培养骨干枝及大的结果枝组;对远离大枝的结果枝,进行回缩修剪。回缩的大枝应留基部(10—15)厘米并斜剪(锯)。
花穗支轴分离至花期,疏除花穗上半部、基部的小支轴及中部支轴顶端1/3花蕾。保留花穗中部的(4—6)个支轴。疏除花蕾量20%—30%。
3月上旬至4月上旬,根据8:1的叶果比留果,每穗留(2—3)个果,4月上旬至4月中旬,结合最后一次疏果,用单层白色或棕色枇杷专用袋进行套袋。
结果树施肥,全年分别为春肥(1月下旬至2月下旬,占全年施肥量15%—20%)、夏肥(采收前后一星期,占全年施肥量50%以上)、秋肥(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占全年施肥量30%—35%)。在各个生长期,选用0.1%—0.3%磷酸二氢钾、硼砂,或高效复合肥等叶面树冠喷施。
枇杷树在伏旱、秋旱叶片出现萎蔫时在早晨或傍晚灌水。山上园地利用蓄水池,实行喷灌、滴灌、浇灌。平地园地利用排水系统旱时灌溉,也可采用环状或穴状浇水。3—6月春夏雨季及暴雨后及时排水。果实采摘前遇到多雨天气时,可通过薄膜覆盖控水,提高果实品质。
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枇杷需要防治的病虫害主要有:叶斑病、炭疽病、枝干腐烂病、果实栓皮病、黄毛虫、梨小食心虫、角点毒蛾、舟形毛虫、天牛、蓑蛾等。
生产中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同一生产周期内,应做好药物交替使用,禁止同一药物多次使用。
(4)产品采收的规定:鲜食枇杷应在充分着色,表现出该品种固有色泽,品质最佳时采收。供贮藏、远销及加工用的果实,可在果皮80—90%转色时采收,采收要选择晴天,贮运的果实宜在早上及傍晚采收,避免在雨天及烈日下采果,套袋的果实连袋一起采,选果时去袋。采收时用手捏住果柄,小心折断,最好用采果剪剪下,轻拿轻放,尽量避免蹭掉果面茸毛。
(5)生产记录:应根据实际生产的全过程,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以及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档案和生产记录,建立销货台帐,详细记录产品销售时间、数量与去向,以备查阅。
专用标志使用
1.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路桥枇杷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注形式)。
2.申请使用路桥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应向路桥区林特总站递交《路桥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申请书》。总站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产品进行抽检,经审核合格后,才能同意发放使用。使用者应有专人负责路桥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工作。
3.使用者要接受路桥区林特总站对产品质量的不定期检测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监督。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5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路桥枇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04:10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