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县故城遗址,位于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形成于
西汉时期,2016年开始发掘,是现存已发掘的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
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设立路县,并筑城。
始建国元年(9年),安汉公
王莽篡位称帝,路县改称通路亭,设亭治。
东汉建武元年(25年),通路亭改称潞县,渔阳郡治迁此,郡、县两级并设城。
东汉建武五年(29年),
祭遵平叛攻城,潞县城被焚,县治东迁今河北省三河市城子村,郡治还迁旧址。
明朝时期,为修缮通州城垣、仓场、衙署等官家建筑,补充水运南方砖料不足,于路县设窑烧砖,取用城垣熟土制砖,将路县故城东、南、西面城垣用尽,只余西北垣墙,以抵西、北诸河泛冲村庄。
清光绪年间,路县故城西北角楼台尚存残迹,北垣依旧。
民国时期,路县故城城垣渐被村民挖取而减小。
1949年后,集体生产组织于路县故城设窑烧砖。
1959年,路县故城仅余北垣东段残址50米。
1987年,北京市运潮减河复堤工程将路县故城残存土城遗址掩于堤内。
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西汉遗址,命名为路县故城遗址。同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路县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
2017年,北京市正式批准对该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建设公园和博物馆展示考古发现。
2024年,通州路县故城遗址水井内发现罕见多具人类遗骸。
2025年5月,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遗址特点
路县故城遗址总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整体呈方形。现存的城址全部深埋在地下,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共分为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4个部分。其中城墙基址保存相对完整。北墙基址长度约为606米,西墙基址长度约为555米,南墙基址长度约为575米,东墙基址长度约为589米,四面城墙基址基本上可以闭合。
城址内部现存一条南北走向的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和一条南北走向的明清时期的路面遗存,均叠压于汉代道路遗存之上。在南城墙墙基外侧11—13米的地方,发现有河道遗存,走向基本上平行于城墙基址,宽度为30—50米。
文物遗存
路县故城遗址共发掘出4000余座各个时期的古代墓葬,最早可追溯到
战国晚期至
西汉时期。城内还发现大量的遗迹和文物,其中有
燕文化的核心器物之一夹砂红陶釜。出土的陶俑形态各异,食物种类丰富多样。另外,出土的房屋建筑材料也非常多。
从整体上来看,城内比较普遍的是汉代遗存并且数量较多。从地表向下3.6—4.8米的探沟内大部分都为汉代遗存。探孔中可发现汉代的陶片、瓦片以及砖块,甚至还有一少部分红烧土块和铁器遗存等。
文化活动
2023年10月21日,路县故城遗址举办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家庭考古研学活动。
科研成果
2017年在路县故城遗址“3区T1254”发掘现场,发现一处连续约4平方米的黑色炭化地层,经研究表明此处为现存已发掘的中国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遗存。说明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水稻已经传入路县所在地区,这里的居民食谱中开始出现水稻。
文物价值
路县故城遗址是通州区现存已发掘最早的古代城址,反映了汉代北方县级城市的形制和规模,为研究汉代郡县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2017年4月12日,路县故城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8月19日,路县故城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1月18日,路县故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之一。
2022年9月,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地下结构施工全面完成。
2022年10月29日,路县故城遗址被“2022北京公众考古季”公布为6项年度重要考古成果之一。
2023年,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完成。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442、T119路公交车,在玉带河大街桥北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距离路县故城遗址约2.3千米,驾车约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