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鲤桥(Yueli Bridge),位于中国广东省
惠州市境内,是在惠阳区唯一一座清代石拱桥。
建设历程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跃鲤桥始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交通不便,从惠阳区淡水到惠州必须经过跃鲤桥。
民国27年(1938年)10月,跃鲤桥两旁的护栏及桥头座像被拆除。
1966年,永湖镇元岭大桥建成通车后,过往跃鲤桥的行人开始减少。
桥梁位置
跃鲤桥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
永湖镇麻溪河元岭段,元岭村蜡埔村民小组东南方向、耀里山的西端,南北走向,距离坝山口约2千米,原为永湖至三栋、惠州的必经通道。
桥梁设计
桥梁结构
跃鲤桥为单孔砖石拱桥,桥墩及桥拱均由相同规格方形和长扁形的白麻石砌成,且拱桥两端建有避雨亭和石雕像。两面桥身皆镶嵌有楷书石匾,一面阴刻“跃鲤桥,光绪辛卯年三月”,一面阴刻“跃鲤桥,江逢辰题”,由江逢辰的手书题刻。
设计参数
跃鲤桥桥长18米、宽2米、高8米,拱跨约14米,桥内跨径约30米,桥面宽1.8米,桥拱顶部距水面高25米,拱部顶端厚度仅0.38米。
文化特色
2015年2月13日,跃鲤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为惠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4月19日,跃鲤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跃鲤桥”这个名字源于一则民间故事。相传惠州东江河有三条大鲤鱼,从东江穿过惠州东新桥游进西枝江。其中一条游移于西枝江良井镇坝仔村河段时,横冲直撞,作威作福,称王称霸,闹得河里的水族们不得安宁,逃往上下河段,附近渔民都熟悉这条大鲤鱼,给它起了个外号“霸王仔”,并称此河段为“霸仔”(即良井镇楼阁村坝仔村民小组)。另外两条在西枝江与淡水河交汇口先后游入永湖河,“前者”游入秋长镇寨背村河,鲤寨是其后来的“化身”。而“后者”则游入麻溪河元岭段,因河床小而水浅欲往回走,拼命翻滚腾跃,耗尽精力,死于非命,鱼尾巴高高地侧立着,形似风筝,迫使河水改道流向东北方向与永湖河汇合,跃鲤山就由此而来,跃鲤桥则位于该山的西端。
清光绪十七年,跃鲤桥建成,江逢辰时年30岁。受同乡邓承修的影响,江逢辰成年后尚魏碑笔法,运笔方圆并用。清光绪十八年,江逢辰高中进士,远赴北京任官,直到甲午战争后弃官返乡,回到广东后到台山主讲赤溪书院。江逢辰英年早逝,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年仅39岁。流传在惠州境内的江逢辰手书题刻非常少,除了“跃鲤桥”,只有两处。由此可见,“跃鲤桥”石刻弥足珍贵。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年)10月,淡水沦陷,侵华日军途经永湖镇时,运载的辎重因桥窄受阻,强行拆毁桥两旁的护栏及桥头座像以便通过,进犯惠州。当年东江纵队短枪队在香港营救出廖承志、邹韬奋、乔冠华等一批文化精英后,从大亚湾登陆,经过跃鲤桥,护送他们进入惠州安全地带。
价值意义
跃鲤桥是惠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发现,也是在惠阳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座清代石拱桥,其桥拱的跨度之大也是比较少见的,对研究古建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惠州发布 评)
跃鲤桥选址、建筑合乎科学原理,其结构严谨,美观实用,该古桥历经数百年,任凭洪水横溢,仍然存留在江河之上,对于研究惠州地区清代桥梁发展史及桥梁建造史,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文物参考价值。(《惠州名迹荟萃》 评)
跃鲤桥,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洪水冲击而屹立不倒。它和惠州大地上的其他古桥一样,以石头为材料,大多为乡绅牵头、乡亲捐资修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桥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乡民出行。(《惠州日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