趑趄
汉语词语
趑趄,汉语词语,读音是zī jū,意思是脚步不稳;行走困难,想前进却又不敢前进的样子。
解释
1.想前进又不敢前进。形容疑惧不决,犹豫观望。
2. 形容踌躇不定,怀有二心。
3. 滞留;盘桓。
4.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形容尴尬的样子。
出处
刘向新序·杂事五》:“《易》曰:‘臀无肤,其行赼趄。’”一本作“趦趄”;今本《易·夬》作“次且”。
《文选·张载》:“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李善 注:“一夫挥戟,万人不得进。《广雅》曰:‘趑趄,难行也。’”
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三年》:“帝徵江州刺史周迪出镇湓城 ,又徵其子入朝。 迪趑且顾望,并不至。”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至甲子三月接青君信,知吾父有病,即欲归苏 ,又恐触旧忿。正趑趄观望间,复接青君信,始痛悉吾父业已辞世。”
茅盾 《青年苦闷的分析》:“你自然得小心,但不可不放开脚步走上前去,不容趑趄!”
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闓遂趦趄不宾,假鬼教曰:‘ 张府君 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麤,不足杀,令缚与吴 。’於是遂送裔於权 。”
唐 沉亚之 《省试策三道之二》:“极绥怀之仁,网开三面,武引七德,而鼠盗蜂结,趑趄未宾,忠臣义士,有以愤激。”
司马光 《冯太尉谥勤威议》:“昔者晋人不恭,敢距大邦,负固阻兵,趑趄不庭, 太宗 征之,霆骇风趋,狐狼之墟,化为乐都。”
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且足下志气高,好读《南北史》书,通国朝事。穿穴古今,后来无能和。而仆稚騃,卒无所为,但趑趄文墨笔砚浅事。”
唐顺之 《游塘候巡公》诗之一:“公门几岁罢趦趄,俯仰衡茅每晏如。”
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老婆子讨得没趣,只得趔趄着退到后面。”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那十五六岁的,却立住,不好意思坐。 老残就脱了鞋子,挪到炕里边去盘膝坐了,让他好坐。他就侧着身,趔趄着坐下了。”
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只得站在书房门口趔趄着,欲进不进。”
5. 见“ 趑雎 ”。
参考资料
趑趄.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3 16:16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