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炎附势(拼音:qū yán fù s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
晋书·王沈传》。
成语出处
融融者皆趣(趋)热之士……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沈传》)
今已老大,见夫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元·脱脱等《
宋史·李垂传》)
后世根据以上文献整理出“趋炎附热”“趋炎附势”等成语。
成语故事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
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此则故事由元代脱脱《宋史·李垂传》节选改编)
成语寓意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任何时代都不鲜见。他们没有原则,对上级或者权势俯首帖耳,百依百顺。他们往往因为善于奉迎,获得上级重用,借此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古人将这样的人称为“奸佞小人”。这种人对国家的危害极大,因为他们可以蒙蔽君王,屏蔽掉百姓的真实呼声,使君王闭目塞听,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
作为领导,对这样的人一定要百般警惕。须知,对你吹捧最厉害的人,是最有可能背叛你的人。因为这种人的出发点是一己私利,他们不过是利用权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犯颜直谏的人,才是诤友重臣。
成语用法
“趋炎附势”形容奔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通常与“阿谀奉承”“攀龙附凤”连用。
《
三侠五义》第六十二回:“观内当家的叫做吴道成,生的黑面大腹,自称绰号铁罗汉,一身好武艺,惯会趋炎附势。”
明·馮夢龍《山歌‧湯婆子竹夫人相罵》:“悔初心,只為趨炎附勢,如今落得冷清清。”
清·和邦額《夜談隨錄‧某太守》:“況趨炎附勢者,如蠅之逐臭,蟻之慕羶,不堪屈指。”
张爱玲《私语·世态·到底是上海人》:“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焦祖尧《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他年轻,还有血气,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但在那个生活环境中经常碰壁。”
余绍荣等《名人轶事·以片代镜子》:“马克·吐温在文坛上的声名日振之后,社会上一些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流,竟以同作家相貌相似为荣,竞相写信。”
成语辨析
趋炎附势—如蚁附膻
“如蚁附膻”的意思是好像蚂蚁附在有羊肉气味的东西上一样(膻:膻气,像羊肉的气味),比喻趋附权势或追逐名利。“趋炎附势”与“如蚁附膻”都有依附有钱有势的人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意义不同。“趋炎附势”偏重于奔走权门,“如蚁附膻”的重于追逐名利。二是用法不同。“趋炎附势”可以用于一群人,也可以用于个人,适用范围较大;“如蚁附膻”只用于一群人,适用范围较小。“趋炎附势”是直陈性的;“如蚁附膻”是比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