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歌》是明代
宋濂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采用浙江地区民歌形式,用夸张手法,写出封建社会中妇女向往婚姻自由的心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
义乌县西北)人。元至正时授翰林院编修,不受。明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他是明朝开国文臣之一,著名散文家。能诗,有些绝句写得很朴实。
宋濂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
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 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
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
钱曾、
黄丕烈、
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
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
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
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
春秋经传集解》、《
史记》、《
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
广东丁日昌,《
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
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
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①并州:今山西省
太原市一带,古代以产刀剪著名。②合欢袍:指婚服,袍上绣有成双配对的花鸟鱼虫图案,象征美满婚姻。这两句是错问剪刀何时裁成合欢袍,表示久恋的妇女渴望早日成婚。
“越歌”原本是自古以来一个通用的对百越地区
民歌的俗称。岭南本土歌乐,是指岭南
土著古代越人及其后裔创造的民族民间歌唱音乐,包括先秦时期榜怈船女抒唱的《
越人歌》,这些本土民歌(越歌),是
本土文化的载体,也是本土音乐的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