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世家宗祠
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的宗祠
越国世家宗祠位于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始建明成化丁亥年(1467年)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宣统和民国曾6次修整和增建,宗祠由门楼和三幢厅组成,门楼为硬山顶单昂建筑。底平面长8.9米。宽3.8米。三幢厅由前、中、后三幢厅堂组成。纵深43.3米,内宽9.4米。前幢厅内有木匾二块,一是清道光三十年立的“圣旨”匾,二是清代诗人钟元弦手书“画获遗辉”匾,门楼左侧7米处有一建于乾隆五年的二柱,无楼式石牌坊,高4.68米,24米,2004年4月有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村简介
筼筜,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长沙乡西郊的古老村落,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村中古祠堂林立,现保存完好的仍有20多座,钟氏宗祠就是其中之一。
这座古祠堂雄踞在筼筜村岗下屋场正中,是由“江南第一宰相”唐中书令钟绍京嗣孙钟日腾及其亲属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修建的。祠堂纵深41米,内宽9.2米,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在赣南地区留存的百余座客家古祠堂中,像钟氏宗祠如此气势恢宏的实属少见。
更令人惊奇的是,钟氏族人为铭记历史,将大量家族信息赋存在了祠堂内的木雕、石雕、砖雕及壁画内,向后世讲述着500多年来的家族史。
交通枢纽
宋代,钟氏先人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至江西省兴国县一处名为竹坝的地方。后来,钟氏祖先看中了安远县员当村这块靠山面水的宝地,便又从竹坝迁徙到此。为了纪念故地,钟氏先人在“员当”二字上面各加了个竹字头,故得现名“筼筜”。 之所以选址筼筜,不仅基于堪舆文化、风水学说的考虑,还因为筼筜在当时是一处交通枢纽。
古时的交通运输主要依赖于大江大河,宋代也是如此。安远县境内有一条濂江,是连接山外的黄金水道,也是北方货物流向南粤的要道之一,因濂江穿筼筜而过,使筼筜成为了扼南北交通之要塞。 钟氏先人定居筼筜后,自然没有浪费这一天赐的资源,他们结木成排,经会昌、于都、赣县入赣江、长江,将木头贩卖至江浙一带,又将江浙的丝绸布帛运入江西、广东等地销售,由此富甲一方。 富裕起来后,钟氏族人便开始大办私塾,振兴教育,从此人才辈出。为纪念先祖、彰显功绩,钟氏后人在明成化年间修建了这座钟氏祠堂。
明代建筑风格
据已在安远县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5年的杜光权介绍,钟氏宗祠是砖木结构,整体采用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梁架,雄伟壮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特点与风格。 走近古祠便可看到门额上镶嵌着紫红条石,门楣两端雕饰着一对龙头,中间雕有双狮戏珠。门楼大梁上雕有龙、凤、麒麟、花、鸟等各类图案,斗拱由木雕交错堆叠而成。瓦顶脊背两端饰有鸱尾,瓦檐四角呈船型。仅仅是门楼,就透露着巍峨辉煌的气势,彰显着钟氏一门的高贵与显赫。 祠堂的大门由黑瓦铺顶,瓦下面是木质船型斗拱,厅门由檐木工艺制成,形成塔状结构,每层均雕梁画栋,人物花鸟图案光彩夺目。斗拱匾上写有“卿尹第”三个字,昭示着族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
祠堂内部由3个大厅组成,大厅的梁柱挑头等处均雕龙画凤,异常华美,每个大厅均由6根石柱支撑屋面,石柱之上均雕刻着对联佳句。大厅之间设有两方天井,昂首可见蓝天。大厅墙体上偶见石质窗棂嵌入其间,浮雕图案格外华美,从中可见客家建筑艺术之美无与伦比。
圣旨匾额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钟氏祠堂,在清康熙、乾隆、宣统和民国时期先后经历过6次修整和增建,500多年来仍然保存完好。 在宗祠门前左侧有一座高4.68米、宽2.4米的石牌坊,是乾隆皇帝为表彰钟绍京的后代开发江南降旨而立的。殿堂正中还悬挂着刻有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立的“椿萱衍庆”匾和清代诗人钟元铉手书的“贞寿福辉”匾,每一座牌坊和每一块匾额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 2002年时,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还意外地在祠堂内发现了一块清乾隆圣旨匾。该匾悬挂于祠堂门楼正上方,长1.8米、高0.6米,左右端各有一根刻有龙图的红色圆木轴,长0.8米。匾的上下边沿为红色底板,也多刻有龙图。
“圣旨”二字在匾的正上方,其下方有清乾隆字样的方形玉玺印迹。以“圣旨”二字为界,左右两部分分别写满了汉文字,各有200个。整块匾为黑底,龙图、文字均为金黄色,两相衬托,显得更为威严华贵。 圣旨的大意是赞颂当地一位黄氏妇女。乾隆年间,族人钟翔鹏选贡之后,官至四川江津知县,因勤政为民,在川内官场赢得一片赞颂,声名远扬。因此,在翔鹏母亲大寿之日,乾隆皇帝亲批圣旨,褒扬其母亲教子有方。
精美壁画
在钟氏宗祠的门额上,雕有“越国世家”四个大字,这是缘何?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兴国竹坝人钟绍京在京任三品宫苑总监时,全力支持临淄王李隆基平韦氏乱,并因平乱有功被唐睿宗封为光禄大夫、中书令、晋爵越国公。按照唐代官制,中书令即宰辅,因钟绍京任职比广东曲江人张九龄早,故史称钟绍京为“江南第一宰相”。 这座颇负盛名的钟氏宗祠便是由钟绍京三儿子嘉谔的后裔兴建的,如此说来,在门额上雕“越国世家”也理所当然。
在钟氏家族的发展史上,既有风平浪静、清波荡漾的日子,也有惊涛扑岸、巨浪卷飞的时候,正是一次次惊涛骇浪的摔打考验,使得钟氏家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钟家人为铭记这些历史,将其与宗祠完美结合,便在宗祠内的木雕、石雕、砖雕、壁画内赋存了大量信息,通过人物造型、图饰题词等反映钟氏家族500多年来的发展状况。
红色历史
几百年来,钟氏宗祠虽然饱经沧桑,但依旧是族人聚会、祭祖、庆典、娱乐的场所,村中每年农历正月的“迎灯彩”“抢花轿”等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
此外,筼筜钟氏宗祠不仅是一座值得珍藏的客家古建筑,在这里还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据介绍,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转移,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一道封锁线,彭德怀率部来到筼筜入住钟氏祠堂,养精蓄锐准备攻打仰富村的国民党军。 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后,彭德怀率部一举攻下仰富,突破重围北上而去。彭德怀在筼筜亲政为民助百姓、嫉恶如仇打土豪的故事,直至现在依然被当地人所传颂。
岁在乙未孟春钟伟煌
参考资料
文化名胜.安远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17:58
目录
概述
古村简介
交通枢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