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寺,位于
河南省
新密市南七公里超化街内,一处位于
山东省
鱼台县,是著名的
佛教圣地。
寺庙简介
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于河南省新密市
超化镇之中心,西依
嵩山,南傍马鬼山,北望青屏,东瞰大隗,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称,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寺院拥有阿育王所供奉十九座佛陀真身舍利塔之一,列“名刹拾伍”。
超化寺位于超化村,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于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之中心,建于东汉桓帝年间(公元147年),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有“超化古寺,名刹十五”之说,是佛教“净土祖庭”。它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层寨,中寺位于
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
金钟寺”,现有房屋14所。
布局结构
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二道门,“超化古寺”,“名刹拾伍”八个砖刻大字,分别嵌存在二道门的前后横额上,和二道门 相对的是一座佛陀大殿。大殿长16米,宽12米,高约10米。殿内有8根大圆木柱, 以青石为基,屋檐全以斗拱构成,每组斗拱宽78厘米,高88厘米,伸长1.05米,斗间距1.15米。
建筑风格
超化寺,虽经历代修整,但仍保持着清代早期的建筑风格。寺内有古桧柏两棵,均位于佛陀殿门前5米宽的月台上。东边一棵较大,周长5米,高约15米,群众称“李际遇拴马柏”或“刀痕柏”。超化寺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南到三门沟,北到石羊岗,周围达10余公里。僧侣在2000人以上。历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题咏甚多。
兴盛时期
寺院兴于
北魏,盛于唐朝。据“北齐造像碑”记载,净土宗祖师昙鸾法师曾经在此担任维那,著名的
超化吹歌本是宫庭音乐,也是在这时走进佛教,成为佛教法乐的。
明朝时又流入民间,现今仍保留有六百多年前的笙、管、工尺谱等演奏、记乐遗物。寺院在唐朝时达到鼎盛,僧众有二千多人,寺院面积方圆二十里地,这里曾是净土祖庭,也是接纳十方衲子的一大道场。沧海桑田,几经兴衰寺院面目被毁,明清两代虽屡有修复却难见当年雄风。民国年间倭寇入侵,战乱不断,僧人为护民众,寺院惨遭浩劫,院墙坍塌,庙宇被毁。
超化阿育王寺,俗称超化寺,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南七公里超化街内,西依
嵩山,南傍马鬼山,北望青屏,东眺大隗,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称,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该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五八一年),唐代达鼎盛时期,僧众两千余人,全国寺院名列第十五。超化阿育王寺始于东汉,兴于北魏,大盛于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因供奉佛骨舍利,“名刹十五”。
规模宏大
据传释迦牟尼灭度百年后,阿育王将佛祖的真身舍利分为8万4千份,造塔8万4千座,中国得十九份,造19塔,其中大家熟知的发现真身舍利的陕西法门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佛祖真身
舍利现存于
河南省博物院。传说超化寺原分为上中下三个寺院。有僧众2000余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如今上寺仅存硬山灰瓦顶建筑三座,与一般民房无二;中寺片瓦无存,仅存的唐代十三级砖塔也毁于“
文化大革命”(九十年代又建);下寺又名金钟寺,尚有几座
古代建筑。超化寺下寺瓦山灰瓦顶山门,门额上嵌“超化古寺,名刹拾伍”八个砖刻大字。佛陀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式硬山灰瓦顶,有脊饰。殿前有月台,檐下有斗拱。此外还有阎王殿、伽蓝殿、配殿等硬山灰瓦顶建筑。
寺内有北齐河清三年(五六四年),武平二年(五七一年)造像碑各一通,唐上元年间《超化寺碑记》,金代元好问诗碑,元延七年(一三二〇年)塔铭及明清重修碑等共记十九通。寺外有
塔林,碑多已不见,碑座多埋入土中。历代文人贤达遍访于此,如黄庭坚,元好问等,都留下了可考的佳作。
超化寺从鼎盛到衰败似乎是一个谜,没有人能说清楚具体的原因。只是据民间传说,超化寺规模庞大:今天的东店,在寺东边,是当时和尚开的旅店和饭店,东西往来客商吃住在此;西边的莪沟,是一个天然水库,是当时和尚放养鹅鸭的地方;水库北岭上的绥水河,又叫晾翅河,是每天下午鹅鸭出水晾翅的地方;寺南的草庄是当时和尚喂养骡马和垛柴草的地方;
碾沟是当时和尚碾米的地方;河西沿是当时和尚建筑水牢的地方;河西塔湾是和尚死后埋葬和建塔的地方。足见超化寺的势力是多么强大。
超化寺毁于战乱的可能性极大,据推测应在五代十国时期或者与南宋同时代的金朝。这个时代中原地区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文化薄弱,历史断节较多。经营几千年,消失一瞬间。
相关典故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可以让超化寺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而且过去从没有向现代这样重视保护古代文化遗产。而如今除了留下的残垣断壁之外,还有的就是
超化吹歌了,这个存在几千年的宫廷乐曲,传到超化寺,又传给超化的历代村民,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净土之教,以弥陀三经为圣言量。正法时代,马鸣中兴大乘,赞为方便之殊;龙树解释华严,揭示易行之道;天亲回向菩提,论述愿生之偈;此三大士,皆在天竺弘扬净土者也。逮及像法,教流东土,自汉及晋,诸宗未启;而庐山远公,结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净土一宗(又名莲宗),特开中国各宗之首。
自后魏神鸾,修西方之观;唐道绰,专净土之业,而净化大行。至善导大师,提倡专修,而念佛法门,遂以普及;道风所届,远达扶桑,致尊为弥陀化身。同代承远、法照、少康三大师,咸有异征,殆皆西方菩萨,来化此土者欤。自宋以来,如永明以禅而归净,昭庆以律而归净,云栖、
灵峰诸师,教宗贤台而归净。总之,无论系何宗教,莫不以净土法门,为自利利他之宗要。净宗源流,大略如此。
历史价值
超化寺的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被认为是净土宗的“祖庭”。昙鸾却在超化寺担任维那,即当时超化寺的管理者之一。说明他在此开拓中国净土宗,超化寺自是”净土祖庭“。多数佛教法师学者指出:超化寺正是昙鸾在此创研净土宗的发祥地之一,是佛教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超化寺和法门寺一样,藏有佛骨舍利;又和少林寺一样,是中国佛教支流的祖庭。由此可以看出,超化寺的价值何等重要,一言以蔽之:超化寺等于法门寺加少林寺。
超化寺塔位于超化镇超化村,该塔又名曰“舍利塔”,位于超化下寺西南坡。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13级方形砖塔,高30余米。塔基南北长7米,东西宽7.1米。壁厚2.1米。砖长40厘米、宽17厘米,质地坚硬细腻,经千余年风雨侵蚀仍坚实完好。可惜于1969年11月被拆除。该塔拆除时,塔基出土文物甚多,有汉白玉舍利函1个,内装舍利盒2个(1银1瓷),内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盖上有铭文纪年,现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武平二年(571年)造像碑头、唐碑各1通,北朝至唐代石刻残佛百余尊,后唐碑失踪,大批残佛原地窖藏保护,齐碑与部分残佛现藏
新密市博物馆。
超化塔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仅存塔基,二千零四年重建。
文化价值
2006年11月份,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上报国家文化部,纳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
2013年2月,“超化吹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超化吹歌是全国现存极少的的传统吹歌,被誉为
中国民族乐器活化石的古老音乐,所用乐器管子、十八笛星均系祖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形式极其特别,曲目极多,保留极为完整,是中国吹歌鼎盛文化的代表。在演奏过程中以组曲形式任意反复,在全国罕有。
超化吹歌对研究超化、
新密、河南,乃至中国的古今文化,都有突出贡献。更对研究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提供很大参考价值。
超化古寺恢复道场
当今社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中央政府大力落实宗教政策。省宗教局已批准超化古寺恢复道场,并划拨土地三百余亩,欲重现净祖土庭昔日雄风。寺院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礼请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皖公上人驻锡此地,恢复寺院。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建的寺院将为广大佛教信众提供一个理想的宗教场所,成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一方净土。“
超化塔,十八层,天仙庙,滴水棚;密县城,真可夸,琉璃迎壁玉石塔。”这首至今仍回响在
新密大地上的千年童谣,“记忆”的是新密人的骄傲。而童谣中咏唱的新密人的“第一骄傲”,就是位居该市
超化镇超化村超化寺的
超化塔。
河南省新密市
超化镇超化村超化寺
超化塔——这是今日中国对超化塔通信地址的标准陈述;若在欧美国家,超化塔通信地址的标准陈述应是——超化塔超化寺超化村超化镇新密市河南省,先有
超化塔,后有超化寺,而后才有超化村再有
超化镇,“欧美陈述”恰恰映射着“超化地区”渐次发展的历史进程。所谓“超化”,与陕西省
扶风县法门镇法门寺之“法门”相若,不但佛意盎然——“即佛氏超脱众品,化育群生之说也。
惟其超也,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惟其化也,故受起于识者,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发者……”(清雍正年间《重修超化寺毗卢殿记》),而且它们都以奉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而驰名天下。
诗篇文献
法门寺与超化寺旧称皆为阿育王寺,其塔皆曰阿育王塔——唐代佛家经典著作《法苑珠林》等认为,因其塔是阿育王为奉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所造,故称之阿育王塔。
也就是说,
释迦牟尼灭度百年后,阿育王将佛祖的真身舍利分作八万四千份,造塔八万四千座,中国得十九,其中法门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阿育王塔位列十五。对此,金代著名学者、曾在郑州担任过防御判官的
王庭筠(1151年~1202年)赋诗《
舍利塔》以纪以赞。
《舍利塔》
王庭筠
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
林头初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
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不妄。
智慧薰成舍利灵,夜半奇芒时一放。
想见当时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云车瘴海挽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
石拟方面篾席 ,铁锢瘦中腰鼓样。
功夫巧密业长久,位置雄尊气高涨。
地皮浮水肤寸许,早溢与之俱下上。
帖然并寺向东去,终劫不敢生波浪。
天龙围护夜叉守,山寺平安塔无恙。
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旺。
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烦恼障。
供奉释迦牟尼遗骨的塔,称为“舍利塔”;“中华此塔第十五”中的“此塔”,正是新密市的
超化塔。
《游超化寺》
作者 宋 李廌
河源几万里,天派垂昆仑。
支流播九逆,砥柱疏三门。
行穿九地折,怒溢千里奔。
乐彼洧水源,近且具茨根。
寒泉发清池,藻监挠不浑。
引为琉璃陂,碧波媚苹蘩。
逶迤入王城,顺下德可温。
全此上善性,利用岂无恩。
下有万艘济,旁列千夫屯。
持此安且静,用监暴与昏。
顷年时闻龙,渊室今应存。
秉简俗何陋,济舆惠亦烦。
谁知千载後,佛宫枕溪濆。
乔木上参天,绿竹盈短垣。
曾此埒金谷,神龙依只园。
物理自古今,兴废复何言。
聊思郑国侨,殊胜汉张骞。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