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科(1906年6月10日—1987年5月18日),河北曲阳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06年6月10日,赵金科出生于河北曲阳。
1922年,入读定县省立第九中学。
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8年,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留校任教。
1937年,进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深造。
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研究员、副所长。
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1987年5月1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初,赵金科通过对元古代基底与地槽关系的分析,提出震旦纪地槽呈环状分布于极区泛大陆周围和内部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末在广西、湖南两省开展区域地质调查。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赵金科致力于研究头足类化石和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建立了二叠、三叠纪的菊石带,全面总结了中国的三叠系。对菊石的分类、生态和时空分布有详尽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赵金科领导并参与了对华南二叠纪菊石群的专题研究,确定长兴阶是世界上二叠统最高的一个地层层位,为二叠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建立二叠系至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提供了理论根据。
截至1987年5月,赵金科发表学术论著30余篇。代表作有:《广西西部下三叠统菊石》《中国的三叠系》《中国的头足类》《浙西、赣东北早二叠世晚期菊石》《华南晚二叠世头足类》和《中国南部的长兴阶和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的界线》等。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赵金科.环叶菊石科的起源、分类及演化[J].古生物学报,1980,19(02):20-119.
[2]赵金科.广西二叠纪几种菊石及其意义[J].古生物学报,1955(02):55-78
[3]赵金科.湖南谭家山二叠纪的头足类化石[J].古生物学报,1954(01):1-23.
[4]赵金科.广西上泥盆纪几种菊石[J].古生物学报,1956(02):101-116
人才培养
赵金科在20世纪60年代为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地层专业师生讲授“古生物专门章节:头足动物”等课程。
20世纪50年代,赵金科为地质系统培养了一批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指导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指导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培养一批头足类化石研究的人才。如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
孙殿卿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生物研究所原所长
吴望始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赵金科出生于农家,父亲务农为主。赵金科是家中长子。
青少年时代,赵金科性情温和,虽兴趣不广,但学一行就专一行。喜欢少林拳,坚持苦练,曾在县武术观摩会上名列前茅。赵金科学习勤奋,成绩优秀。
人物评价
“赵金科教授的崇高品德,深受景仰。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尊重事实,勇于开拓,学风民主,虚怀若谷。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勇于进取的治学精神和严谨不苟的科学态度。”(《
地层学杂志》编辑部评)
“赵金科为中国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构造地质学、矿产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领域卓有建树。是中国头足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评)
“赵金科教授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中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知识广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构造地质学、矿产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生物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古生物学报》编委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