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邦璧(? - 1856),清代
咸丰年间湖北随州农民起义领袖。咸丰五年(1855年),随州遭遇特大旱灾,赵邦璧向知州请求减免赋税被拒,遂率饥民开展“吃大户”斗争。遭官府镇压后,他于同年七月联合李朝顺等聚众五千余众起义,占据大洪山,建立“后宋”政权,自称皇帝,年号“新民”,设宰相、军师等职,并铸“后宋通宝”铁币流通。义军以“免粮免税”为号召,开仓济贫,迅速扩至两万人,屯粮五十万石,活动范围波及
随州、
京山、
钟祥等地,曾得太平军陈玉成部支援攻克
德安府(今
安陆)。咸丰六年(1856年),义军经历多次激战,先后攻陷安陆府、围困随州城,斩杀清军乡勇数千,迫使知州崔兰馨签署减免赋税告示。十一月,清军三路围剿
大洪山,赵邦璧率部浴血奋战,身负五处重伤后壮烈牺牲,石大樊、范子布等将领亦先后遇害,余部转战鄂西。事后,清政府实施残酷报复,大洪山落湖里当地民众遭大规模屠杀,赵、李、刘三姓几近灭绝,并密诏“暗踏十科”禁令,剥夺随州士子科举权利达三十年。赵邦璧起义虽败,但其“反苛政、济饥民”的斗争深刻反映了晚清社会矛盾,成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湖北地区重要的农民反抗事件之一。
清咸丰五年(1855年)随州大旱,赵邦璧向随州知州报告灾情,请求减免赋税,遭到斥责,赵邦璧组织饥民“吃大户”,富户上告州署,赵被捉拿,遭到灾民获救。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赵邦璧、李朝顺等聚集饥民五千余众举行起义,占领大洪山,赵邦璧被推为皇帝,黄克凤为宰相,李朝顺为军师。立国号为“后宋”,年号“新民”。由马队八百,步兵万余,石大樊为大将军,范子布为二将军。废大清币,铸铁币“后宋通宝”,在控制境内通用,并出告示,免纳钱粮和苛捐杂税。这支起义军在太平军的支援下,先后攻克安陆府(今钟祥市)京山县、随州所辖的十余个市镇。所到之处,打富济贫,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义军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屯粮食50万石。
咸丰六年(1856年)是义军战事最多、最活跃的一年,也是遭到惨重伤亡的一年。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石大樊、范子布率义军五千,进攻安陆府,乡勇数千人出城抵抗,被义军斩杀大半,义军攻城而入,火焚西门,乡勇大乱,知府见机投降。义军废除清政府征收的钱粮及苛捐杂税,激怒了随州知州崔兰馨。这年十月,他率乡勇围剿,义军迎战于新集,斩乡勇3000余人,并将崔兰馨围困于尚店,迫使崔签署“减免粮食”告示,并刻成石碑,分别立于双河、新阳店、长岗店等处。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十一日,赵邦璧率兵万余人猛攻随州城,焚州署和南门城楼,与清军激战后返回大洪山。义军稍加休整,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十八日突袭德安府(今安陆市),围攻德安府城一日未破。次日太平军陈玉成率部来增援,两路夹击,夺下德安府城,斩清军、乡勇数千。德安府城由太平军据守,赵邦璧率部返回随州。
清政府下决心围剿这支义军,调兵分三路向大洪山围剿。赵邦璧在激战中创伤五处后壮烈牺牲,偏殿将军孙大敬也战死疆场,石大樊被捕就义,范子布阵亡。李朝顺率领义军三千与清军激战灵官垭,由于寡不敌众,只好撤离大洪山,抢渡汉水,转战鄂西山区。随州知州崔兰馨对大洪山群众恨之入骨,他率乡勇千余人到落湖里,逐户追查起义军家属及参加者,成批杀戮。遭到杀戮者达总人口80%以上,赵、李、刘三姓几乎斩绝,仅少数逃往异乡。他们剿灭了赵邦璧的队伍,杀了赵邦璧,同时咸丰帝还降旨德安府随州知州公署,随州籍生员参加“省试”、“京试”时要严加控制,不予录取,传曰:“暗踏十科”(每科三年),以示惩戒。此后许多年,随州学士没有出头之日。
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宣统三年(1911),四十三年教育可分两个时期,以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为分水岭。此前(1869—1905年)是科举制度走向没落时期,此后(1905—1911年)为新式学堂兴办时期。
科举制度从濒临崩溃到彻底消亡期间,随州乡试中举人数由明代和清初的顶峰而跌入低谷。其主要原因是,咸丰六年(1856年)冬,随南知识分子赵邦璧、李朝顺等,领导饥民起义反清,攻克随州城,波及邻近各县,震惊清廷。起义被镇压后,清廷迁罪随州知识分子,密诏“暗踏十科”,即在30年内,不录参加乡试的随籍生员。随州人屡考不第,还以为是文风不盛之故。故在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于州治南修七层八面的文峰塔,欲振文风。待“暗踏十科”结束之后,科举已近尾声。据统计,随州人中举者仅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