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评传
201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赵翼评传》是201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兴勤、匡亚明。
内容简介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丰赡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描述出赵翼一生的业绩,同时,又采用夹叙夹议、传评结合的方法,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轨迹。《赵翼评传(套装共2册)》对赵翼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治史思想及创作追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渊源,逐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与论述,最终确立其在史学研究与文学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赵翼评传(套装共2册)》讲述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文史兼擅,为“乾隆三大家”之一。在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而且亦有不少历史研究著述传世,其思想包蕴丰富、宏阔博深,很有代表性。
图书目录
《赵翼评传(上)》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童年艰辛和“长安索米”
一、不甘沉沦的寒门书生
二、两次冒籍应考
三、寄居汪宅“闲商文史”
第二章宦游京师与“大魁佹失”
一、人直军机处
二、扈从木兰围场
三、“蜚语中伤”与出入军机
四、状元与探花的倒置
五、供职翰林院
六、京师交往与官场应酬
第三章出守镇安
一、访察风物民情
二、“勉修循良绩”
三、奉命从军滇南
四、复回镇安知府任
第四章调任广州知府
一、“销金窝”中的冷静思考
二、宽以断狱与关注农耕
三、“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
第五章特迁贵西兵备道
一、荐举背后的文章
二、衙冷而官忙
三、整顿铅厂与弃官返乡
第六章居乡教读
一、以著述补风教
二、补官未成任教职
三、移居常州与扬州迎驾
四、掌教扬州安定书院
第七章出应闽浙总督幕
一、为何“挂冠翻入幕”
二、“戎幕佐军筹”
三、返乡途中的尴尬
第八章以文字与道义交友
一、与钱大昕、王鸣盛、袁枚等人的交往
二、与洪亮吉的深厚友谊
第九章忧国忧民的咏叹
一、关注现实审视时事
二、感时伤乱力欲挽天
三、世风盛衰关时局
四、政局的骤变
五、闻捷而生悲
六、为苍生而歌哭
七、最后的岁月
第十章瓯北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学术背景
二、藉史明义
1.开放文禁
2.废止株连
3.澄清吏治
4.荐贤以公
5.广开言路
6.抑制豪绅
第十一章瓯北的治史方法
一、方法的革命
二、《陔馀丛考》与《廿二史劄记》
三、治史方法
1.枚举法
2.比较法
3.归纳法
4.推理法
四、《廿二史割记》著作权辨正及其他
第十二章瓯北的治史思想与学术追求
一、问学师承
二、治学经历
三、治学态度
四、治史途径
第十三章瓯北与考据学
一、瓯北的疑经精神
二、宏阔的学术视野
三、排比史料与揆之以理的考证方法
第十四章瓯北的哲学思想
一、“用”与“度”
二、“言”与“行”
三、“物”与“理”
四、“外”与“内”
五、“时”与“势”
六、“儒”与“佛”
七、“功”与“过”
八、“命定”与“自为”
九、“弃”与“取”
十、“理”与“气”
十一、“仁义”与“人生”
十二、“穷”与“通”
第十五章瓯北的诗歌创作理论
一、瓯北的创新主张与创作实践
1.文化的积淀与创新意识的萌生
2.执意求新与积极探索
3.创新意识的深化与自然淳真之美的追求
二、爱古而不薄今的论诗原则
三、“人品”与“诗品”并重的批评模式
四、诗关家国的创作倾向
五、“性灵”与“学问”兼擅的独特风貌
第十六章瓯北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兴酣落笔,雄丽奇恣
二、“好论驳”、“涉乎趣”
三、博取众长,熔铸新意
附录赵翼年表
索引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后记
……
《赵翼评传(下)》
作者简介
赵兴勤,1949年7月生,江苏省沛县人,现任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并任中国《金瓶梅》学会理事、全国元好问学会理事、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理事、徐州市汉城两汉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古代小说与伦理》、《明清小说论稿》等七种,并协助霍松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中国风俗大辞典》,所发表的重要论文有《理学异端学说对世情小说的引发》、《金瓶梅作者与罗汝芳哲学思想》、《儒学·理学·世情小说》、《从“文以载道”到以文自慰》、《论元好问词的艺术》等。
后记
《赵翼评传》的写作,经历了六年之久,总算得以问世。回首往事,感喟颇多。
我承担此项任务时,《瓯北集》尚无排印本,有关研究资料也较难寻觅。后想方设法,通过熟人关系,始借得一部一般不出借的某地馆藏湛贻堂刊本《瓯北全集》。又向台湾学者杜维运教授求援,承蒙杜先生厚爱,将大作《赵翼传》慨然寄赠。很令人感动。这均为我的赵翼研究提供了方便。正当我奋笔疾书、努力写作之际,远在家乡的年迈老父亲突然患病,卧床不起。家中尽管有二位兄长和嫂嫂、姐姐等人照料,但我必须尽为子之责。于是,每每是星期五授课毕返乡,在老人床铺前侍奉两天,让兄嫂略得休息,星期日晚即返校上课。来回奔波,长达月余,可谓疲惫不堪。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精心照料,父亲病情略有好转。他望着我渐渐瘦削的面容,拉着我的手,动隋地说:“公家的事要紧,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里有你哥嫂在,你就不用回来了。千万别耽误了工作,把你那本评传尽快写好。”临行,我回望躺在病榻上的父亲,只见他那饱阅人世沧桑的眼神里,分明有泪花在晃动。我背过身去,强忍泪水,踏上了返徐的路程。岂料到了1995年10月5日(农历闰八月十一日),突然接到家中电话,说父亲病危。当晚,我饭也没吃,连夜赶回老家,然父亲已离我而去,临终都未能见上一面,以致留下终生遗憾。当时之忧伤悲痛,真难以用语言形容。我的情绪,很长时间都未能稳定下来,至今思起,仍泪难自抑。
在此之前,我与妻每年都将父母从老家接来,在徐州住三、四个月,每晚必陪老人说会儿话。自承担此项任务后,缘时间关系,不仅没接父母来同住,且回老家探望的次数也少了。父亲去世后,我一度常回家探望,以宽慰老母之心,但因工作繁忙,毕竟难以持久。1998年春节前,我本来是与侄儿约好回老家过年的,但为了赶写书稿,最终还是取消了这一计划。除夕之夜,我暗自吟诵道:“爆竹辞旧岁,高堂盼子归。乡关云雾遮,游子泪暗垂。”的确是当时心境的真切流露。到了后来,母亲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处处要人照顾,须臾不能离人。双脚不能行走,思维亦不太清楚。鉴于这一情况,我与妻花千元为老人购一轮椅,既能让老人晒晒太阳,又可减轻兄嫂服侍老人的劳动强度。一次,我回老家,推着母亲去村外走走,看看田中成片的荷花、碧绿的稻田、清澈的渠水。母亲果然很是高兴,但又断断续续地念叨:“这车子是好,就是太贵了,太贵了。”声音虽说不太响亮,但吐露的却是对儿女的深情关爱。到了1998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四),年近九旬的老母便与世长辞。从此之后,再也看不到假期临近之时老人站在村口盼儿孙归来的瘦弱身影,再也听不到茶饭之际老人对后辈的亲切呼唤。往事遥远难追忆,近景堪悲总心伤。我们在挽联中写道:“儿女痛忆慈亲教,孙曾常怀祖母恩。”道出……京大学出版社及责任编辑卞岐先生均给以大力支持,还有我的老师余明侠教授,始终关心本书的写作,殷殷重托,铭感难忘。邱鸣皋教授亦曾多次给以帮助。去常州考察期间,曾得到瓯北六世孙赵争先生的支持,研究生吕靖波等同学在资料的整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本书尽管用五、六年时间始写成,但限于本人水平与识见,不当之处必有,恳请方家通人赐教。
赵兴勤
序言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毕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18:0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