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卫
中国科学院院士、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
赵红卫,1966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宁县,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6年1月,赵红卫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
1984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9月—1992年11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11月—1995年8月,就读于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联合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获得俄罗斯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回国后获近物所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8月—1997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离子源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负责ECR离子源运行和改造。
1997年11月—1999年9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离子源室研究员、副主任、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9年9月—2006年1月,担任HIRFL-CSR副总工程师,电子冷却系统和HIRFL注入器系统改造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负责人,近物所离子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02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日程运行和改造等工作;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2011年,担任重离子治癌专用装置HIMM工程总工艺师、ADS战略先导专项注入器II项目负责人;所学术委员会和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12月,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主任。
2023年7月14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职务任免
2024年1月10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经研究,决定:免去赵红卫同志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职务,保留正局级。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赵红卫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工作。在强流高电荷态ECR离子源、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电子冷却、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1月,赵红卫先后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1997年开始,赵红卫先后多次赴美国劳伦斯贝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法国加速器国家实验室(GANIL),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CEA,Grenoble),意大利南方国家实验室(INFN/LNS),德国重离子加速器研究中心GSI,日本理化所RIKEN和俄罗斯布德克核物理研究所BINP作短期研究和访问学者(短期工作时间二周到三个月不等)。
截至2019年11月,赵红卫先后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负责人。
截至2019年11月,赵红卫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
人才培养
赵红卫指出,要想在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只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长期潜心研究、自主自立自强、不断创新;不要相信“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宁可相信“十年磨一剑”。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赵红卫有着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甘肃省科学技术厅评)
赵红卫几十年在加速器物理和技术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在强流粒子束产生、冷却和加速方面做出了系统而创造性的工作,为创建一流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卓越贡献。(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贺信评)
30多年来,赵红卫始终坚守科技报国初心,怀揣对科学研究事业的热爱与坚持,勤勉敬业,矢志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是国际离子加速器领域知名学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为核物理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离子加速器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和甘肃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11: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