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大街,原名东关大街。位于
北京通州区西北部,通州旧城东门外迤南,
北运河西畔,与河道平行。
明朝时期在通州城东门之外傍河形成,作为货栈与买卖街道,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46年,为缅怀抗日将领
赵登禹,更名赵登禹大街。2009年7月22日,据通州区规划部门消息,
上营棚户区内的历史遗迹“赵登禹大街”或将因拆迁消失。2015年8月15日,通州新城核心区首条新建道路——全长1095.75米,以抗日名将命名的赵登禹大街正式通车。曾闻名遐迩的通州赵登禹大街,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中获得了新生。
综述
位于通州区西北部。通州旧城东门外迤南,北运河西畔,与河道平行。北起东关大街,南至江米店北口。因缅怀抗日将领赵登禹将军,故名。
是街原名东关大街,但与其他城市东关大街不同。其虽在通州城东门之外,但不在东门内大街东端延长线上,而是距东门不远处向东南傍大运河而行,原因是通州城东滨运河,东门外迤北即是土坝码头,再北则是石坝码头,二码头是朝廷
漕粮专用码头,从江淮运来之粮自二码头分别转运至京仓(北京国仓)与通仓(通州国仓),至于南北方所产百货于通州交易者则均在土坝码头以南很长一段运河右岸进行,因此在明代即傍河形成一条货栈与买卖街道,异常繁盛,因在州城东门外故名东关大街。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翌年,为缅怀抗日将邻赵登禹将军,将东关大街南北向段更名赵登禹大街。1981年在北京市地名调查整理工作中,以不以人名为地名原则而恢复是街原名。1985年10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再复今名。
明清以来,此街两侧建有不少庙宇,诸如龙王庙、药王庙、关帝庙、东岳庙、灵官庙、大王庙、晏分庙、净安寺、慈云寺、白衣观音庵、普陀庵、清真寺等。清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自
天津侵犯北京,以谈判为名刺探张家湾至通州间请军布阵实情,派代表巴夏礼三次到东岳庙内与清廷钦差大臣怡亲王
载垣、兵部尚书
穆荫谈判、蛮横狡赖,蓄意使谈判破裂,寻衅深入侵犯,今遗址上尚存古树一株与门枕石一对。又
顺治七年(1650)所建大王庙位于大街东侧,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且前设戏楼,该戏楼除节日间请戏班唱戏外,其余时间作为酒楼。
光绪二十六年(1900),通州东关义和团民于庙内立坛演习神拳,参加烧教堂、杀洋教士、抗八国联军斗争。
八国联军侵占通州后将大王庙及其戏楼烧毁。
历史沿革
赵登禹大街与其他城市东关大街不同。其虽在通州城东门之外,但不在东门内大街东端延长线上,而是距东门不远处向东南傍大运河而行,原因是通州城东滨运河,东门外迤北即是土坝
码头,再北则是石坝码头,二码头是朝廷漕粮专用码头,从江淮运来之粮自二码头分别转运至京仓(北京国仓)与通仓(通州国仓),至于南北方所产百货于通州交易者则均在土坝码头以南很长一段运河右岸进行,因此在明代即傍河形成一条货栈与买卖街道,异常繁盛,因在州城东门外故名东关大街。
明清以来,此街两侧建有不少庙宇,诸如
龙王庙、药王庙、关帝庙、东岳庙、灵官庙、大王庙、晏分庙、净安寺、慈云寺、白衣观音庵、普陀庵、清真寺等。
又顺治七年(1650年)所建大王庙位于大街东侧,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且前设戏楼,该戏楼除节日间请戏班唱戏外,其余时间作为酒楼。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自天津侵犯北京,以谈判为名刺探
张家湾至通州间请军布阵实情,派代表巴夏礼三次到东岳庙内与清廷钦差大臣怡亲王
载垣、兵部尚书穆荫谈判、蛮横狡赖,蓄意使谈判破裂,寻衅深入侵犯,今遗址上尚存古树一株与门枕石一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通州东关义和团民于庙内立坛演习神拳,参加烧教堂、杀洋教士、抗八国联军斗争。八国联军侵占通州后将大王庙及其戏楼烧毁。
拆迁改造
北京首个“棚改”试点———通州上营
棚户区现已正式进入搬迁阶段。2009年7月22日人起,通州区上营棚户区1400多户居民开始陆续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最快09年8月20日完成搬迁。
7月22日,据通州区规划部门消息,上营棚户区内的历史
遗迹“赵登禹大街”或将因拆迁消失。南北走向的赵登禹大街位于通州区西北部,贯穿已实施改造的上营棚户区。大街街面狭窄,最宽处也仅能容纳两辆轿车通行。
据通州规划分局地名办工作人员透露,在通州区新版规划中,赵登禹大街的土地规划为“
建设用地”。在棚户区改造之后,原址将新建为
商务区。该工作人员表示,鉴于北京
西城区已经有了一条以赵登禹命名的道路“
赵登禹路”,通州的“赵登禹大街”地名初定将会取消,但是会以图文记载的方式留存。
专家建议保留
通州文物专家周良先生建议保留赵登禹大街,他表示:“我们坚决拥护。63年不算短,它经历了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3年和新中国60年的这段历史。通州的变化有目共睹,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传承着古韵通州人的通州运河文化。街巷名称的改变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体现,它既有时代意义又有政治意义。他不是一般的人,是抗日的大英雄。为了保卫北京城的人民,也包括通州区的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重获新生
2015年8月15日,通州新城核心区首条新建道路——全长1095.75米,以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命名的赵登禹大街正式通车。曾闻名遐迩的通州赵登禹大街,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中获得了新生。
相关人物
赵登禹(1898年—1937年),字舜臣,汉族,
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
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
南苑。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至退途中,在丰台区
大红门处遭到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