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濯华,1900年1月14日出生,吉林省宾县(今划归黑龙江省)鸟河大肚川屯人。
生平
曾用名则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9岁上私塾,12岁母亲去世。读完私塾后,16岁又上了新式的私人学馆。先生是河南郑州市人,知识丰富,思想激进,经常给学生讲中国历史朝代的兴衰更替,讲古今中外的英雄故事,启蒙了赵濯华的自强上进思想。1918年,赵濯华进入哈尔滨东华学校,这是一座极其讲究教育教学质量的私立中学,校长邓洁民也是宾县人,(详见《民初革命教育家——邓洁民》)赵濯华受其影响很深。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邓校长组织的各种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活动,包括1919年,东华学校积极响应北平学生暴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哈尔滨首先上街游行、演讲,参加各种集会,寻求救国之路。
1920年,赵濯华在东华中学结业后,回到宾县,在县立模范小学校谋到一份庶务员的职务,他不甘心,便一面工作,一面补习功课,1921年暑期后,考入了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这个学校的费用很高,他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补充学习费用。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1922年,他的家兄被土匪绑票,家里卖了地,又借债才把人赎了回来,家中没钱再供他念书,他只好停学回家。
1923年,家里托人从哈尔滨市警察厅弄到保送证明,赵濯华进入北平内务部的警官高等学校指纹科学了半年,毕业后仍未找到工作,在家从事农业劳动。5年后,经朋友介绍,才在河北省抚宁县当了一名区里的警官,不长时间,又到
兴城县担任同样的职务。当年年底(1928年),张学良将军“东北易帜”,赵濯华辞掉兴城警官之职,回到家乡搞自治。第二年春,他又考入了吉林省地方自治人员训练所,毕业后,就任宾县第四区(满井区)自治区公所的区长。
正当他在区一级的范围内,普及教育、兴修水利、禁毒禁赌、兴利除弊大展宏图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赵濯华愤慨万千,毅然高举反日的大旗,振臂一呼,便云集响应,很快组成了一支1500人的“东北反日义勇军”,参加、汇合到建在
宾县的吉林省临时政府的抗日大军之中……
1932年2月,日伪军攻占了哈尔滨,接着宾县失守,吉林省临时政府解散,但武装抗日的队伍并没有解散,各路抗日将领联合组成“吉林自卫军”,公推李杜、(原吉林省
依兰镇守使兼二十四旅旅长)冯占海(原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为正、副总司令。赵濯华带领他的支队,跟随冯占海,转战哈尔滨周围,与敌方展开“拉锯战”,先后收复过方正、宾县等地,但自卫军的官兵也有很大的伤亡。5月,冯占海在
宾县召开军事会议,经过整顿,将改编后的部队称吉林省抗日义勇军。1932年6月20日,义勇军从
宾县出发,攻打哈尔滨,部队顺利西进,驻蜚克图的敌伪军闻风而逃。但部队到了哈尔滨市郊上号地区时,因遇暴雨河水猛涨,行军受阻,只好在上号停留。不料,日伪趁机集结兵力,配有数十辆装甲车和二十多架飞机前来进犯,义勇军顽强抵抗,经十余小时战斗,义勇军遭受了惨重伤亡。攻城未克,人心散乱,队伍大部溃散。后来,冯占海收拾余部,在阿城、五常等地活动,又向西推进,经吉林、辽西到达
热河,年末,在
热河省开鲁县城,被张学良改编为路军第六十三军第九十一师,冯任军长兼师长。
攻打哈尔滨未成后的赵濯华,痛心疾首,离开了冯部的抗日义勇军。不久,他与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1932年10月,与来哈尔滨联络并支援义勇军的李向之,一起到了北平。在北平,他和李向之一起,向各救亡团体讲诉东北反日义勇军的状况,要求给予干部、经费、武器弹药等方面的支援。1933年7月,赵濯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夏,中共北方局决定派人到吉林省联络和组织那里的抗日武装。由于赵濯华参加过吉林自卫军,就派他到李杜的余部进行工作。8月份,赵濯华回到东北,在
虎林、
饶河、抚远联合县委的帮助下,通过当时吉林救国军第一军参谋长王挥卿的引见,吉林救国军司令高玉山,委任赵濯华为第一旅参谋处长。从此,他在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地带,团结各个方面的爱国武装力量,展开了抗日斗争,给了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34年春,东北抗日联军组成,当地由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编入了抗日联军。赵濯华返回北平汇报工作,之后一直留在北平。1935年1月,李向之任书记,赵濯华和张希尧任委员,成立了中共“东北特别支部”,李向之被捕后,赵濯华任支部书记。1936年春,“东北特别支部”被改为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彭真)东北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东特”,由苏梅任书记,赵濯华任组织部长,张希尧任群运部长。任务是发展组织,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在东北同胞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广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6年3月,赵濯华经他在哈尔滨读中学时的老师霍占一的介绍,在北平的吉林会馆,认识了国民党将领石友三,石给赵一个“秘书”之职,算赵在内,石有三个秘书,都是中共党员,他们组成一个党小组,由赵濯华负责,掌握石友三及其部队动向,向他宣传抗日的主张,争取进步力量。1936年7月,在赵濯华的指导下,设在北平的东北大学先后成立了东北旅平青年救国会、东北妇女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呼吁和平,停止内战,抵抗外侮。本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联合抗日的呼声愈加高涨,彭真指示“东特”,发展统一战线,把抗日团体联合起来。赵濯华接受北方局的指示,继续做国民党将领石友三的统战工作。同时,“东特”发动党员和青年到农村去,参加抗日武装斗争,一部分人去了陕北。
1938年4月,石友三率十军团开赴山东,愿和山东的八路军部队共同合作抗日。7月,在山东召开了
龙亭会议,赵濯华任会议秘书长。山东境内各方抗日武装力量的代表计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山东省委领导人郭洪涛、四支队队长廖容标等亲自到会。经过努力,我党的武装、石友三部和地方实力三方达成两项协议和三项君子协定。两项协议是:(一)成立联合参谋部,由石的参谋长王清翰和我军廖容标负责;(二)成立民运指挥部,由赵濯华任部长,负责石友三管区的建设。会后,民运部立即执行决议,任张克威、黄永春、刘达人、张静之分别为新泰、
莱芜、
沂水、蒙阴县县长。四人都是中共党员。
1939年春节,因为石友三的变卦排斥,赵濯华等人撤出石部,赵到了冀中军区政治部任敌工部长。1942年,
晋察冀军区成立了东北工作委员会,由赵濯华负责,任务是到滦河以东和山海关附近,配合地方党和武装扩大
解放区,打破敌人长城封锁线,为大反攻争取时间。8月,他带领一个情报站,一部电台到达辽东地区,在长城内外开展对敌斗争,使晋察冀根据地与东北进行沟通。1943年春,日寇对
辽西、长城内外进行大扫荡。此时的赵濯华和几个同志正在临抚地区活动,心脏病发作,发着高烧,仍然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山海关的日本特务机关,通令悬赏捉拿他,都被他机智的躲过。1944年春节后,赵转入地下疗养。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时,赵濯华正在晋察冀边区党校学习。鉴于形势变化,中共中央指示党校立即结业,东北干部马上回东北接受新的任务。赵濯华和十几名干部急速赶到沈阳。中共中央
东北局负责人彭真接见了他们,并指派了工作。赵濯华被指派为沈阳市公安局局长,10月6日上任。
东北局社会部于12月23日委派辽宁省公安厅赵濯华厅长兼任本溪市公安局局长。
1946年沈阳被国民党接收以后,赵濯华又转至哈尔滨,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属的贸易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后任东北纺织工业管理局局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轻工业管理局局长、国家轻工业部造纸局局长、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政协辽宁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1983年12月2日,赵濯华因病逝世,终年83岁。
自勉诗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及其代理人制造了所谓“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案件,赵濯华被定为该集团成员,1968年3月27日受审关押,后投入大连岭南监狱,受到残酷迫害。但他胸怀坦荡,对党坚贞不渝,并以诗自励:
铁窗催暮景,
冷月照丹心;
风吹红叶落,
雨后看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