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桥发,广西阳朔
福利镇的一个普通
农民,因他有一个爱好:从小喜欢画画,所以在70年代阳朔县首次对外开放时,被县城一画店老板聘请,帮他教授其招来的十几名绘制中国画的画工。
当时,赵桥发发现有许多外国游客除了参观阳朔的山水风光之外,还围绕工艺摊点转,挑选购买他们喜欢的工艺纪念品,于是赵桥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能否利用中国的画扇,画上桂林阳朔的山水给游客作纪念。1986年,赵桥发辞去画店的工作,回到福利开办了当地第一家从事画扇制作的作坊。产品一出,即得到市场的认可,供不应求,游客拿在手上,爱不释手。随着阳朔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不断增多,需求量较大,靠赵桥发一户单独生产永远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于是他就动员自己的两个兄弟和亲戚制作画扇,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到1994年,全镇制作画扇专业户已达100户。在商品意识的强有力推动下,在顾客的需求下,画扇内容不断拓展,花样不断翻新,技艺不断完善,从原来的只做80公分的画扇增加到90公分、1米、1.3米、1.5米,最小的只有3寸;从简单的山水画,独景画逐步发展为正面绘画、反面待书的综合艺术画扇,且画面从单一的山水画发展到山水集锦、花鸟虫鱼、
田园风光、美颜仕女、奔马猛兽等不同内容风格的画面。
福利镇有着1300多年历史,处于漓江下游,也是
电影《刘三姐》主要外景拍摄影地,因此福利镇有闻名于世的《刘三姐》故乡的文化品牌,又有“中国画扇第一镇”的称号。为了把这两个文化品牌推出,赵桥发向福利政府提出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和这两个品牌来发展福利旅游事业的建议,1999年福利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投资100万元在
漓江边新建了旅游码头、
停车场、石板路、画扇一条街等,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
从1995年至今中央电视台的《旅行家》、《书坛画苑》、《经济半小时》、《东西南北中》等栏目以及香港亚洲卫视台、
韩国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等摄制组都曾先后到赵桥发家采访、摄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广西日报》及《桂林日报》也曾采访报导。此外,中央文化部、自治区、桂林市等各级领导也曾亲临赵桥发家视察指导。自治区副主席张文学视察后亲笔题词“勤劳致富”四个大字,原桂林市市长蔡永伦也给他题了“提高档次,拓宽销路”八个字。通过各电视台、报刊等媒体的宣传,加上各级领导的重视,
福利镇很快把“中国画扇第一镇”这一文化品牌打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