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绶
原晋绥军骑兵司令
赵承绶(1891年—1966年10月1日),字印甫。山西五台人。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赵承绶(1891—1966),字印甫,五台县槐阴村人,其父赵长庚,是前清秀才,以教书为业。
赵幼好武艺。18岁入太原陆军小学。辛亥山西新军起义后,赵从清河陆军中学回省,加入忻代宁公团,任教练官。同年11月公团经繁峙茹越口攻取大同,赵率左翼游击队作前锋。进入大同后担任东城守备。公团解散后,赵又复学陆军中学,毕业后入保定军校第五期骑科学习。赵豪爽不羁,绰号二虎,学习不甚用功,考试常居榜末。
加入晋军
1919年毕业回山西。在步一团杨爱源属下历任排、连、营长。1924年赵升任11团团长
参与北伐
1927年阎锡山易帜,参加北伐,赵任第二师师长。
次年阎进占平津,统辖晋、冀、察、绥四省,接收察绥两省杂牌骑兵4个军、26个团的人马。其建制庞杂,委赵为骑兵司令,进行缩编。赵奉命后,设司令部于大同,经两次并编,缩为4个旅、12个团,大批高级军官被编遣下来,未生变故,得到阎的信赖。
军阀混战
1930年中原反蒋战争中,赵率骑兵在山东、河南配合步兵作战。阎、冯失败后,骑兵撤回雁北绥远一带,司令部仍驻大同。兼任平绥护路司令、大同警备司令、剿匪司令等职。次年8月阎由大连返山西,乘飞机直抵大同,赵是阎回晋后第一个旧部。
1934年赵与傅作义王靖国依照阎锡山指示.在绥西地区解决了滋扰地方的孙殿英部数万之众。
英勇抗日
1936年冬,赵率骑兵配合傅作义绥东作战,收复百灵庙。赵喜好书法,此时自书一联“出征未遂男儿愿,班师犹恨日本奴”,以明抗敌之志。
1937年日军侵入山西,赵率部撤至绥远,后转晋西北。1938年赵补任民族革命同志会高干委员。同年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还兼任省政府第二行署主任,驻兴县。
十二月晋西事变中,赵向南撤退,为新军截击,损失严重。事后被重庆国民党政府给予撤职留任处分。
兵败被俘
抗战胜利后,因赵多次代表阎锡山在孝义汾阳和太原等地与日军勾结,签订投敌的《汾阳协定》,南京国民政府撤销他第七集团军的建制。
1946年任山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其后又任野战军总司令。1948年6月赵在榆次小常村被解放军俘获。
赵被俘后,经过学习,认识到过去反人民战争的错误,愿立功自赎,在太原前线给阎军写信喊话,又曾两次给城内送信。次年四月受解放军派遣进入阎军61军69师206团2营前线指挥部,要求入城谈判和平解放太原未果。
1952年人民政府委他为中央水利部参事。1953年担任北京捐献分会主任委员,积极带头捐献房产、现金、公债券等为数颇巨。他把房子献出,缴租住房。
文革冲击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0月1日病故于北京。终年76岁。
1978年4月予以平反昭雪
慈善事迹
抗战前赵为家乡建有学校、医院、供销社、纺织厂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8 23:3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