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玺,男,1953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县(现宛城区),当过农民,临时工,教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搬家》、《悠悠一片云》,《鸡啼笔记》、《重返荒屯》、《父亲病了》等等,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逃离尴尬》。
赵德玺,男,1953年生于
河南省南阳农村,当过农民、临时工、教师,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作品。
处女作《不平静的夜》刊发于《奔流》1979年二期,有一定影响。此后陆续在《萘原》、《四川文学》、《青年作家》、《青春》、《当代人》、《长城》、《短篇小说》等刊发表中
短篇小说80余篇,出版有
中篇小说集《逃离尴尬》、小说自选集《悠悠一片云》。
赵德玺的
小说叙述话语亦庄亦谐,字里行间透出大悲切的情怀,从中可以触摸到他心灵的伤痛,感受到看似阴冷实则炽烈的情感波澜。有了安定工作的赵德玺不以一已之安而安,总在不断地审视着自己的过去,审视着依然像自己过去生活着的现在的父老乡亲,审视着他们的情态,关注着他们的命运。《重返荒屯》是作者新时期的力作,凸现出作者写作的功力和让人叹服的语言技巧,在让人或忍俊不禁或潜然泪下中感受到生活的艰难以及世事的沧桑。近年创作的《整钱的艰难》则对下层劳动者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表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赵德玺对农村的话语有着特别亲切的依恋,所以他一直把自己的叙述话语空间定位在农村这个座标上,叙述农民的生活、农民的心态、农民的恨与爱、生与死、灵与肉。在叙述模式上,他总是在座标轴上选择现实的一个点,由此生发开去,追忆过去的生活时态,在过去与现实的交叉叙述中,增强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赵德玺的小说,题材几乎都是
农村的,个别篇目虽然写机关、学校,但也没有割舍与农村的联系。因此有朋友说他的小说是“三农小说”,亦有朋友戏谑他的小说“土骚土骚”。对此,他一概笑纳。他说,这 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呢。孔老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此乃真切的生命感悟。四十岁以前,常报怨命运之不公,咋就偏偏托生个农村人呢。现在释然了,反而觉着农村的苦难是一笔财富。正因为是农村人,才真正感受到人类生存的艰难。然而这种艰难你左一口苦难,右一口就是幸福——吃一口饱饭是幸福,添一件土布褂子是幸福,在草垛旁背一会儿风是幸福,工地上出恭偷一会儿懒是幸福,从父亲手里接过五毛钱,坐队里拉大粪的牛车去县城看一眼烫发头女人亦是幸福……苦难和幸福是一对孪生兄弟。正是这对孪生兄弟的交流、碰撞,这才滋生出一种叫
文学的东西。这种东西时不时地撺掇说,伙计,写吧,写你那块土地,写那块土地上的人物,写他们的命运,写乡土与民俗,写人性与欲望,写生存与抗争,写理想与梦幻,写美好与丑陋,写善良与恶劣,写生命存在的鲜活性,写正义、公正、进步和文明,写时代的变迁,写历史的兴衰变化……我不知道是否完成了文学对我的托付,但我确实努力地让那成为我作品的主调。
诚如赵德玺所言,他在表现农民这一
弱势群体方面,尽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探索。他笔下的人物生动、鲜活,极具个性,他的故事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儿和“五谷杂粮”味儿,他的叙述平静而冷峻,他的语言机智而幽默。农民的辛酸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尴尬,在他的笔下得以生动的展现。读赵德玺的小说,常常让人蓦然一惊:呀,这世界原来还有那样一个群体存在呀!呀,原来我们的民族还曾经那样生活过啊!哎哟,原来我们的先人还演绎过那样的故事呀!哎哟,原来我们这个时代在一刻不停地进步呀!真真是OKOK的啦,实在应该好好珍惜呀!
一位朋友告诉我,某文学女青年读赵德玺的中篇小说集《逃离尴尬》,至一半读不下去,说赵德玺的小说有点“黄”。我听了感到纳闷,所谓的“黄”是指什么呢?通常把大量的不堪入目的“性”描写称为“黄”。而赵德玺的小说并无这样的篇目呀。那使个性篇涉及到了“性”难道她(他)感受到的不是辛酸,不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尴尬么?后来我揣测,该女青年说的“黄”大概就是“土骚土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