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广州实验中学科学副校长
赵宇亮,男,1963年2月出生于四川南充,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实验中学科学副校长,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
人物经历
1963年2月,赵宇亮出生于四川南充。
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7月,进入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同位素标记放射性药物的研究。
1989年,前往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进修(STA Exchange Fellow),从事放射性免疫诊断试剂的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研究。
1993年,进入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从事重元素原子核裂变的研究,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博士学位(1999年)。
1994年—1998年,兼任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先端科学研究中心的共同研究员,从事超重金属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
1999年4月—2001年3月,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8月—2001年7月,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共同研究员。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开创全新的研究领域:纳米安全性研究。
2005年—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成立“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
2007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天津市肿瘤医院联合成立“肿瘤纳米技术研究中心”, 与张宁研究员共同担任中心主任。
2008年,“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晋升“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与王琛研究员共同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5月,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0月,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2023年10月16日免去,保留正局级);11月28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2年1月16日,中国药学会聘任为第二十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23年1月15日,参演央视新闻联合总台北京总站合办的节目“酷啊未来 中国科技创新之夜”。
2023年1月17日,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3年3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赵宇亮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效应分析与安全性研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将放射化学原理发展到体外与体内超微量纳米颗粒的定量方法学研究,揭示了多种无机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的体内分布图谱,生物学效应规律,结构-效应关系,及其化学机制。
截至2018年7月,赵宇亮先后发表国际SCI论文167篇,以及中文刊物论文近50篇;编著了纳米材料生物领域的世界上第一部专著《Nanotoxicology》,2007年在美国出版,主编出版了9部《纳米生物效应》系列丛书。
迄今发表SCI学术论文500余篇,被引用~3.5万次,H-因子96。获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的授权发明专利2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TWAS化学奖,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
截至2017年5月,赵宇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的授权发明专利26项。
人才培养
2019年5月29日,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科学报社和中国教育在线协办的系列公益“院士大讲堂”开讲,赵宇亮应邀作为第三讲主讲嘉宾,以《纳米科技与智慧医疗》为题,帮助中学生走进神奇的纳米世界,解析纳米科技。
2019年3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赵宇亮对《中国科学报》表示,目前中国科技界还存在诸多阻碍创新的生态环境,例如,对学术成果的“三认三不认”做法——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中国大量年轻学者为了生存所迫,到处申请项目,“芝麻”成果遍地开——远看“芝麻开花节节高”,近看“一节还比一节糟”。他建议要信任科学家、信任科技管理部门,简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把经费调剂和使用权限交给科学家,加强事后依照法律条款的监审力度。“国家财政经费使用是要是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相关活动,真实合法,国家就应该允可。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参加节目
人物评价
赵宇亮在纳米安全性和纳米药物领域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赵宇亮为纳米科学这个新兴分支学科及其安全应用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普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新兴前沿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提高中国纳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纳米科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17: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