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之
原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
赵力之(1915-2012),原名赵继祯,曾用名赵一,山西介休板峪村人。1938年3月,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介休县三区牺盟会秘书、太岳游击队政治部民运队干事、介休抗日县政府公安局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太原市省营工厂党委书记、太原市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后任大同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77年3月,任山西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兼大同市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1979年2月任省委常委、副省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12年6月11日,赵力之在太原逝世。
人物生平
赵力之,原名赵继祯,曾用名赵一,介休市张兰镇板峪村人。1915年10月12日,赵力之生于板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汾阳铭义中学上学期间,受先进思想的影响,萌生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青年学生的民族抗日救亡活动,并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籍,揭露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主张。
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力之毅然走出家门,奔赴抗日救亡前线。1938年2月,参加了山西第三行政区游击第五支队。5月,被上级从五支队抽调到船窟训练班学习,后分配到介休第三区任牺盟会秘书。他利用牺盟会工作人员的合法身份,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建立工救会、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革命群众团体,逐步改造了阎锡山的区政权、村政权。10月,党组织派赵力之到太岳特委学习。学习结束后,赵力之留在太岳区游击队从事民运工作。一个多月后调回介休。
1939年春,赵力之任介休铁北办事处主任,开始组建铁北地区第一支游击队,任队长。铁北游击队后来发展到100多人,并被编入八路军的正规部队。铁北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县游击大队,坚持在敌后平原“格子网”里展开游击活动,对敌人建立的据点和交通线不断进行袭击和破坏。同时,铁北游击队还配合县游击队和正规军针对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清剿”“扫荡”,进行反“清剿”、反“扫荡”、反“蚕食”、反“强化治安”、反“毒化”(反对敌人强迫种鸦片烟),保卫秋收、保卫夏收,实行“坚壁清野”等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
1940年8月,赵力之调任平遥县抗日政府县长兼游击大队队长。凭着智慧和果敢,赵力之在与日军的交锋中,四次从危难中脱险,并多次护送中央领导人安全通过封锁线。他勇敢善战,不怕牺牲,只身潜入敌营,当场击毙日寇,威震敌占区,被群众誉为太岳区文武双全、善于打仗的县长。
解放战争时期,赵力之历任岳北专署公安分局局长、中共岳北地委社会部副部长,平遥县委书记,晋中三地委宣传部部长,晋中三地委组织部部长等职。
1949年8月,中共榆次地委成立后,赵力之任地委办公室主任。1952年8月调太原工作,先后任太原市委省营工业党委书记,太原市第二区区委书记,太原市委常委、工业部部长,太原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太原工业建设中,深入调查研究,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关心知识分子的待遇。针对工业生产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一步一步把工作推向前进,为太原市的工业恢复改造、组建发展、完成苏联援建工业项目,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赵力之遭受迫害。1970年2月恢复工作后,任太原市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副组长。同年7月,调到大同市工作。历任大同市革委会副主任、生产组组长,中共大同市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大同市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在政治经济形势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排除各种干扰,大力抓紧煤、电生产和工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击铁路运煤,保证了京、津、沪的煤炭需要,也使全市工业出现了新的面貌。
1977年3月,赵力之任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3月,在山西省第四次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委常委。期间,仍兼任大同市委书记兼市武装部第一政委。1979年2月,在山西省五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分管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他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山西的实际,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提倡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树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的新路子,为全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3年,赵力之响应中央号召,退出省委、省政府领导岗位。1985年,经中央批准,离职休养。之后,仍不断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并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同时,与太岳区老同志和省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一起采访、征集、编写党史资料,完成了太岳区党史资料的出版工作。2005年7月,《赵力之自述》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赵力之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2年6月11日,赵力之因病在太原逝世。
参考资料
赵力之同志生平.人民网.2012-06-17
【介休革命人物】略记赵力之革命生涯.介休市博物馆之窗.2021-08-0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5 14: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