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仲池,1911年生,山西省五台县人。1930年太原进山中学毕业即考取天津北洋工学院(现天津大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在学校领导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此后,曾任天津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共党团书记,中共天津市委宣传委员,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主编、河北省委驻北平特派员和驻冀热辽党代表,共青团河北省委代理书记等职。
人物经历
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宣传部部长,于定襄、五台一带宣传和组织群众,帮助建立了中共五(台)定(襄)县委与东冶中心区委。1937年9月大同失守时,受省工委派遣,他与梁雷、刘华香组成中共晋绥边工委(后称特委、地委),他任书记,公开名义为“牺盟会雁北游击司令部司令”,赴大同以西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牺盟特派员屈健、李林、武养民等30余人会合一起,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工作,领导创建以洪涛山为中心的晋绥边沿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组建了和右清、左右凉、右山怀、清平、大怀左等县委和各县动委会,随后,泰中共晋西北省委关于晋绥边特委向绥东拓展工作的指示,又建立了蛮汗山、滩东一带党的组织。同时在120师宋时轮支队和警备第6团的大力支持下,各县的抗日游击队也相继组建,并在特委领导下,将右玉、平鲁、偏关等地活动的5支游击队合编为拥有1300余人的雁北抗日游击队,同广大民众积极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汉奸,保护了群众,安定了人心。
1938年7月,经贺龙、关向应批准,雁北抗日游击队改编为120师独立6支队。特委及6支队有力地配合了晋西北和其它邻近地区的抗日斗争,粉碎了敌伪多次“扫荡”,成功地开辟了晋北内地的交通走廊。1939年晋西事变时,他以晋绥边地委书记身份领导军民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他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创办《洪涛报》,举办六期党员训练班,并亲自讲课,培养了200余名县、区领导骨干。1940年8月任中共雁北地委书记,所辖区内建立起17个区委、100个支部,党员发展为1900余人。各县抗日民主政府亦相继成立,使雁北抗日游击区不断扩展壮大,并与晋西北根据地联结起来地委真正成为领导雁北军民团结协作,坚持抗日战争的核心力量。
1941年3月调任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经理兼采访部主任。其间,想方设法克服战时物资困难与运输不便,发动职工自己动手办起造纸厂、油墨厂、印刷厂,组织了后勤供应机构和严密的交通发行网络,使报纸办的有声有色,切实起到了党的喉舌作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晋绥分局的表扬。他还写出《三年来晋绥边区党的组织工作》一文,对晋绥边地委3年来的工作作了全面实事求是的总结。又写了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这些历史文献,成为研究雁北、绥南抗战史的重要资料。此后调任中共晋绥第二地委宣传部部长,晋绥边区行署民教处处长兼晋绥分局土改工作团副团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兼党组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科学出版社党组书记、副社长等职。1976年9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