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阙
南宋文天祥诗作
《赴阙》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概括了一年来国家面临的险恶形势,既以曲笔说明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又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是《指南录》激越、愤慨的序曲之作。
作品原文
赴阙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阙:皇帝宫外的门楼。赴阙,是指向皇帝官门所在地趋赶。
②楚月:古楚国一带上空的月亮。
③吴霜:古吴国一带承受的寒霜。楚月吴霜,是作者用自已赴阙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含蓄、概括而又形象地写明自己勤王的痛苦经历。
④鞯(jiān):马鞍下的布垫。
⑤壮心欲填海:作者用典故比喻自己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如同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禽乌精卫一样,不停地口衔石子去填大海,意志坚决,毫不动摇。
⑥苦胆为忧天:也是作者用典故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愿意像古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兴复国家。
⑦役役惭金注:役役,指奔波的劳累;金注,指金注碗,一种金子做成的器皿。德祐元年十月,宋恭帝曾下诏表彰文天祥,并赐以二十两金子铸成的注碗。整句诗是说,虽然奔波得十分劳累,但对皇帝的倚重和赏赐,仍然深感惭愧。
⑧悠悠叹瓦全:悠悠,指深长的慨叹。瓦全,则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此前,文天祥多次提出与元军血战的建议,都遭到了当权者的制止。叹瓦全,是作者深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宋朝决策人物中,苟安、瓦全的思想还占着上风。
⑨一日定千年:是作者深感赴阙救亡,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希望以急行军争取时间,力挽狂澜,以定国家存亡的千年大计。
白话译文
楚地的月光,照射着春装的衣袖;吴地的寒霜,浸透了乘马的鞍鞯。怀着救国的壮志,带军队奔向临安,像精卫在衔石填海;担心国家覆亡,如越王勾践频尝苦胆。行军虽然劳累,想到国家对自己的倚重,曾经给予金注碗的赏赐,心里不免愧惭;令人感叹的是,到此危急关头,还有人打算着苟且、瓦全。真正的大丈夫,怎样面对这万难的形势?奔向临安、奔向临安!—天虽然短暂,却关系着国家存亡的大计千年。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远在江西赣州任提刑官的文天祥,接到朝廷命令,要他起兵勤王。文天祥毁家纾难,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极短时间内,募集五万义兵,准备赶赴京城临安 (今杭州)。但他所统领的义兵却遭到谤议,屡受阻挠,几经周折直到八月才抵达都门。朝廷不让入卫,竟被派到离临安数百里之外的平江(今苏州)驻扎。不久,前线吃紧,局势恶化,这年十一月,元军攻破临安大门独松关,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昏庸的南宋君臣,才仓惶地再召文天祥星夜兼程回师捍卫临安。,南宋朝廷在更加险恶的形势下,才允许文天祥率领义兵奔赴临安。这首《赴阙》诗,正作于平江入卫的行军中。
作品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1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