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
词语
走神,亦称“跑神”,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又或是思想开小差的表现。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群,以及任何时候。
词语释义
词语:走神
注音:zǒu shén
释义: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儿。也称“跑神”。
详细解释: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
汪曾祺《羊舍一夕》:“这是一种很难的编法,四股皮条,这么绕来绕去的,一走神,就错了花。” 蒋子龙《弧光》八:“稍一走神儿手就跟不上机器,就要出事故。” 鲍昌《庚子风云》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没有累。’ 大海连忙解释说,‘我就是--有点走神儿。’”
走神原因
⑴、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活动。神经系统成熟的延迟和大脑功能失调,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时爱走神。
⑵、个体差异:儿童的气质特征受遗传影响,有的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做事常有始无终;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很有耐心,兴趣专一,喜欢安静。所以,针对儿童的气质特征,老师可以为他多创造一些合理的活动机会,这才是预防儿童上课走神的一个好办法。比如在一节课中间,这种孩子出现坐不住及走神的现象时,老师可以讲一个笑话,或者叫坐不住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甚至让他上讲台擦黑板活动,活动。这样再进入紧张的学习时,可以使孩子重新专心起来。
⑶、智力因素:精神发育迟滞可以对儿童的心理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其注意力涣散,患儿不能理解老师讲话的内容,不能随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常表现为爱走神。特别是一些不容易发现的边缘性智力障碍者更是如此。
⑷、心理卫生问题:也就是一些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使儿童出现上课走神和学习困难。其主要因素包括:志向、兴趣、毅力等方面,这些都受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类孩子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恐惧及行为和品行问题。如厌学逃学、说谎、偷窃等;甚至严重的精神疾病上课也容易走神。
⑸不良的教育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不适当的或过高的期望值所引起的,使患儿的思想过度紧张,导致儿童厌学,主要表现为上课走神或打瞌睡。另外一些老师不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注意力时间的长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是导致儿童上课走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⑹、躯体疾病:由于饮食过度精细,并且大量的零食中含有色素和食品添加剂,使孩子体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偏食,导致儿童贫血营养不良,使得这些孩子上课无精打采。
克服方法
首先,对于走神不集中,不必过于自我苛求。
其次,要认识上课的重要性并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因为每堂课的内容都有它的重要性和意义,都有一部分新的知识要我们去掌握。而且老师常常会讲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还能教给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第三,排除干扰不受内外影响。
自我暗示法
情境想象法
无论多么爱走神儿的学生,当参加重要的考试或竞赛时,他也会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作答、发挥出最佳水平。因此,请你每次做作业时想象自己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这样可以使自己紧张起来,注意力就自然集中了。
记录法
自我奖惩法
在你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越具体越好。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那么就可以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动漫或吃零食;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杂活等。
训练听课技巧
一是要做好课前预习,了解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
二是听课时根据老师讲课的进度,调整听课心理状态;
三是带着问题听讲,也可以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发现异点,激发听课兴趣;
四是努力追寻老师讲课的思路,找出自己的疑难点,及时提问。
科学研究
神经学家眼中的走神
当人们为单调乏味所包裹,他们的大脑活动就会自动进入一种特殊的认知状态:“走神”(mind-wandering)。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效率的现代社会里,走神常被贬为懒惰——一种“懒得去思考”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认为“走神”是一个体现“婴儿期思考”的例子。)它是拖延症的标志,与生产力绝缘。
神经学家已经戏剧化地颠覆了我们对于“走神”的看法。一方面,研究显示我们走神的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远远超乎想象。论文,证明了我们是如何频繁地掉入我们自己头脑里的这个名为“走神”的兔子洞。他们开发了一种iPhone应用软件,利用它不定时联络总数共2,250名志愿者,询问他们现时所进行的活动和快乐程度。研究发现,人们有46.9%的时间都在走神。事实上,能阻止人们持续走神的唯一活动是做爱——只有在做这件事时,人们才能专心致志。
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我们走神的时候,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很多事。在2009年,一个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琳娜·克里斯多夫(Kalina Christoff)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乔纳森·斯科勒(Jonathan Schooler)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他们运用“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其主要规则是,研究者在研究期间随时呼叫受测者,而受测者必须暂停当前的任何活动,立刻回复——译者注),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来捕捉处于白日梦中的大脑的活动。(“做白日梦”这个实验条件很容易达到——只要给受测者一些极端乏味的任务做,他们就会在数秒之内开始走神。)尽管我们已经知道,走神是一个激烈代谢的过程——你的大脑皮质在下意识里的自由活动会消耗大量能量——这项研究仍然颇有意义:它进一步帮助确认了这一心理过程的始末。
研究人员观察到,当我们走神时,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会被激活,同时执行网络(executive network)也被激活。(默认网络是大脑几个区域组成的神经网络,在人们清醒但不对外界任何事物有所关注时处于活跃状态。参见当我们什么都不做时,大脑能告诉我们些什么。执行网络负责解决高度复杂的问题——译者注)。当受测者处于走神状态却不自知的时候,默认网络和执行网络的神经活动最为激烈。这意味着在我们缺乏“元意识”(meta-awareness)——即意识不到我们的意识——的时候,精神漫游最为频繁。默认网络和执行网络可以被同时激活——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它们的活动截然相反——在其中的一个被激活时,另一个会进入休眠状态。这一发现意味着“走神”能够激发出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让这两种势同水火的神经网络一起工作。
说到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默认网络”的定义。这个名字就是它的字面意思:因为我们太容易做白日梦了,好像“白日梦”就是我们的“默认”思考模式一样。第二点是关于同时在执行区域和默认区域进行的大脑活动的。它意味着,走神并非如我们一直设想的那样不包含任何思考成分(过去,科学家认为大脑的“默认网络”是走神时大脑中唯一活跃的区域。但是“执行网络”的参与意味着我们的大脑确实在进行某些复杂思考)。事实上,“白日梦”似乎处在“睡梦”与“集中精神”之间的灰色地带——在此,我们虽醒犹眠。
更强的创造力
一群澳大利亚科学家在PLos ONE上发布了他们关于上述结论的拓展性研究。他们通过对17位罹患无反应觉醒综合症(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旧称“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患者并非昏迷,但对于外界刺激只有简单反射,而无有意识的反应——译者注)的患者,8位处在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区别于昏迷或罹患 UWS的患者,MCS患者会做出有意识的行为)的患者,以及控制组——25位健康人士——的实验,成功分辨出大脑处在不同的意识阶段时的区别。这些区别中最重要的一个是,那些对一切了无反应的患者无法令他们的默认网络“休眠”。这意味着这些不幸的人陷入了一个“白日梦”的循环,他们无法激活执行网络,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阿兹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在令默认网络休眠方面遇到困难。)所以,他们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走神”研究领域里的最后一个需要着重指出的研究成果也来自斯科勒的研究室(Schooler lab)。斯科勒发现,那些常常走神的人拥有更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算)。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斯科勒让受测者阅读一些摘自《战争与和平》(这让托尔斯泰老先生情何以堪——译者吐槽)的文段,统计他们从开始阅读到开始走神之间的时间间隔。但是,并非所有的白日梦都能在同等程度上激发灵感。斯科勒在实验中发现,白日梦也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当人们在做第一种白日梦的时候,他们并不自知;直到研究人员点醒他们,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进行了一场白日空想。在具体的实验中,受测者被要求在意识到他们开始走神的时候按下一个按钮,但是那些做第一种白日梦的人并没能如约按下按钮。相反,当人们在做第二种白日梦的时候,他们知道这一点;他们全凭自己就意识到自己在走神。斯科特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于那些走神而不自知的人,他们的创造力并没有获得什么提高。
所以,仅仅是做白日梦还不够。让注意力开小差是很简单的;难的(并且重要得多的)是保持住“元意识”。只有保持住“元意识”,你才能够在头脑迸发出一个有用的念头的时候将它记录下来——无论你当时是在洗澡还是在坐车;这样,你的白日梦才不会被白白浪费掉。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认为“走神”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毕竟,我们做白日梦的时间占掉了我们醒着的时间的近一半,所以,我们理所应当对这一智能加以开发利用。(当然,我们不希望遇到那种最坏的情况,即我们因为脑部严重受伤而无法逃脱兔子洞,只能做着永久循环的白日梦。)在走神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完全放弃对精神的控制,而应该努力保持住一点自知,让大脑中的执行区域仍有活动。
走神,是认知赋予我们的礼物。但我们必须妥善地对待它。这样,我们才能受益于此。这就是走神之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09:56
目录
概述
词语释义
走神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