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赫(拼音:hè)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形最早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本义为赤色炽盛。引申为显著、显赫、显耀,又为大怒、盛怒,又为盛大、兴盛、炽盛;由显著、显耀还引申为明亮。
字源演变
“赫”是会意字,字形最早见于《说文》中的小篆,从二赤,由于“赤”是用“大”、“火”来表示“红色”,故“赫”的本义就是指赤色炽盛。楷书承篆文而来。《说文》:“赫,火赤皃。”段玉裁本改“火”为“大”,并注:“大,各本作火,今正。此谓赤,非谓火也,赤之盛,故从二赤。” 《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赐爵。”(舞师脸色红润如赭染,公爷赐酒一大杯)毛传:“赫,赤貌。”由赤色炽盛厚重引申为显著、显赫、显耀,又为大怒、盛怒,又为盛大、兴盛、炽盛;由显著、显耀引申为明亮。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赤】呼格切
火赤皃。从二赤。
说文解字注
大赤皃。“大”各本作“火”,今正,此谓赤,非谓火也。赤之盛,故从二赤,《邶风》“赫如渥赭”,传曰:“赫,赤皃”,此赫之本义也。若《生民》传曰:“赫,显也”,《出车》传:“赫赫,盛皃”,《常武》传两云:“赫赫然,盛也”,《节南山》传:“赫赫,显盛也”,《淇奥》传:“赫,有明德赫赫然”,以及《云汉》传:“赫赫。旱气也”,《桑柔》传:“赫,炙也”,皆引申之义也。又按,皕部日“爽,盛也”,是《诗》中凡训盛者,皆假奭为赫,而《采芑》、《瞻彼洛矣》二传日:“奭,赤皃”,即《简兮》传之“赫,赤皃”,正谓奭即赫之假借也。《尔雅·释训》“奭奭”,本作“赫赫”,二字古音同矣。或作赩,如《白虎通》引“韎韐有赩”,李注《文选》亦引《毛传》“赩,赤皃”。
从二赤。呼格切,古音在五部,音郝。奭古音亦如郝。
康熙字典
【酉集中】【赤】
唐韵》《正韵》呼格切。《集韵》《韵会》郝格切。並音煂。《说文》:火赤貌。《博雅》:赤也。《诗·邶风》:赫如渥赭。传:赫,赤貌。
又《诗·大雅》:王赫斯怒。笺:赫,怒意。
又《诗·大雅》:赫赫炎炎。传:赫赫,旱气也。
又《诗·大雅》:赫赫明明。传:赫赫然盛也。
屈原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兮。注:赫戏,光明貌。
又《小尔雅》:赫,显也。《前汉·忠传》:使者所过,威权翕赫。张九龄诗:兹邦称贵近,与世常重赫。
又李白诗:烜赫耀旌旗。
又《广韵》:赫,发也。
又姓。
又赫连氏,复姓。
又《集韵》虚讶切。音罅。与嚇同。《诗·大雅》:反予来赫。传:赫,炙也。笺:口距人谓之赫。《释文》:毛许白反。郑许嫁反。《庄子》所云以梁国嚇我是也。
又《韵会》施只切,音释。《尔雅·释训》:赫赫,迅也。《释文》:赫音释。
又《前汉·孝成赵皇后传》:赫嗁书。注:邓展曰:赫音兄弟阋墙之阋。应劭曰:赫蹄,薄小纸。晋灼曰:今谓薄小物曰阋蹏。《类篇》:或作爀。亦作䓇、焃。
又《韵补》叶阋各切。荀勗《大会行礼歌》:明明天子,临下有赫。来格祈祈,邦家是若。《正字通》:火炙、日暴皆曰赫。《说文》专训火赤泥。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汇
上中古音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赫的解释.汉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2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