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斑鱼
鮨科石斑鱼属动物
赤石斑鱼,又称黑边石斑鱼俗名为石斑、格仔鱼、赤鮨,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洲、豪勋爵岛及太平洋各岛屿附近海域皆有分布。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食。预计赤石斑鱼寿命为19岁。
简介
分布于印度洋的非洲东岸海域,红海至太平洋中部各群岛海域。中国的南海和台湾海域也有分布。栖息在4~160米深水域的岩礁或珊瑚礁区,以小鱼及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具有先雌后雄性转变行为。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大,稍斜裂。眼小,眶间区微凸。鳃盖骨后缘有3个扁棘。尾鳍圆形。鱼体橙红色,体侧有6条深红色横带。背鳍鳍棘部的鳍膜边缘黑色。体长-般16~22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此鱼为食用鱼类,也可供观赏。要求水族箱500升以上,设有礁体隐蔽空间,水温24~27℃。喂食鱼、虾、蟹、鱿鱼等动物性饵料,需定期投喂鱼、虾活饵,以防颜色褪化。
形态特征
赤石斑鱼体长可达40厘米,重量2公斤。体呈红橙色,体侧具5至6条不甚明显横带。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齿,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4列。胸鳍圆形且长过腹鳍、尾鳍圆形,具有但黄色之末端,背鳍硬棘部的尖端呈黑色,背鳍硬棘6枚,背鳍软条15-1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9-75枚;纵列鳞数92-135枚,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
体侧扁,口大。体色多变,大致上鱼体为白色,头部上半部与背部为红褐色,体侧具5~6条模糊的宽横带,夜晚鱼体则变成橘红色。特征是背鳍硬棘尖端为黑色。尾鳍截形。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齿,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4列。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9-75枚;纵列鳞数92-135枚,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
分布范围
赤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洲、豪勋爵岛及太平洋各岛屿附近海域皆有分布。
生活习性
赤石斑鱼为岩礁区及珊瑚礁区常见的鱼类,水深4-160米。通常会组成小团体,大约10-15只,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食。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38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