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黄河支流
渭河的支流,发源于
秦岭箭峪岭北坡陕西省渭南市
华州区境内,由箭峪河和涧峪河汇聚而成。俗传
周处斩蛟血染河水,属附会,实因秦岭北麓有铁矿成分,故水呈赤色。为渭南市临渭区与华州区界河,穿
赤水镇北流至念头村东入渭河。
干流概况
赤水河,陕西境内黄河支流
渭河的支流,发源于
秦岭箭峪岭北坡陕西省渭南市
华州区境内,由箭峪河和涧峪河汇聚而成。
箭峪河古名竹水,又名大赤水,发源于箭峪岭下的海棠沟,出峪口不远即进入
华州区东阳乡境内。其支流有渭南境内的羊峪、葫芦峪、黑掌峪和本县境内的黄鹿峪、西牛峪等水。
涧峪河古名灌水,又名小赤水,发源于东涧峪和西涧峪,分东西两道北流至涧峪口黑虎洞汇流后,先后纳东牛峪、处仁峪、李峪、霸王沟等水。
两河流至圣山乡武家堡汇合,这以下即称赤水河。为临渭区与华州区界河。赤水河向北流经陇海铁路、西潼公路后,沿
临渭区、华州区交界处北流,出峪后西汇桥南东沟、寺峪、羊峪、葫芦峪、黑掌峪、稀屎沟等较大支流,经崇凝、线王、丰原东侧沟里,到程家公社蔡郭村,穿赤水镇北流至念头村东入渭河。
赤水河主河道长41.1公里,总流域面积300.8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华州区境内流域面积为247.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1‰,多年平均径流量5110.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621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洪水流量为1914年的910立方米/秒。平均年输沙量为8.13万吨。赤水河水量充沛,具有开发价值,上游已建有西牛峪、箭峪两座水库。
在
临渭区境内流域面积54.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占18.1%。渭南县境内15.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190万立方米。1955年在程家公社蔡郭村调查,1914年最大流量910立方米/秒。1962年在华县洪水村调查,8月15日洪水流量为341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8.13万吨。赤水河汇1公里以内毛沟148条,1~3公里支沟17条,3~5公里支沟7条,5公里以上支沟3条,共175条,河长72880米。
主要支流
羊峪,在原的南缘,桥南公社东北,汇东沟、寺峪、葫芦峪、黑掌峪、稀屎沟等谷水,向东汇入赤水河,峪长约4公里,宽约1公里,沟底宜稻、宜莲,其杨魏村之芦席、沟岸村之簸箕闻名全县。
治理开发
桥梁工程
赤水桥,即著名的桥上桥。位于赤水街西的赤水河上,是华州和渭南县的分界桥,据《三续华州志》记载,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清道光十二年(1831)由于山洪暴发,泥沙淤积,河床增高,桥眼堵塞,洪水桥上而过,淹没良田,嘉庆年间,“河身渐高,桥跟壅塞,水难长流,以致堤岸屡浊,淹没良田无数。”道光12年(1832年)遂于原桥之上又砌石增高,另造一桥。百余年间,古桥埋于河沙之中,后人知者甚少,八十年代初,当地农民在桥旁挖沙,将古桥挖出,呈现出桥上桥的奇姿。赤水桥上桥,长约70米,宽约5米,上下桥各9孔,号称9孔18眼。东西走向的桥面南侧,雕有6个龙头,北侧有6条龙尾。赤水桥以奇特的桥上有桥,使人们叹为观止,不知情者视为妙绝。
灌溉工程
明、清时期,渭南县在赤水河修渠3条,灌溉农田300亩。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张栋带领乡民在赤水镇附近修堤、植树防洪,使儿百亩田地得以灌溉。长期以来,农民用河身侵润之水灌田,节节筑堤分灌渭华境地近千亩。
涧峪东渠,位于高塘镇南东涧峪口。1953年10月至1954年3月由当地群众始建。1958年10月至1960年扩建。1963年11月至12月再次进行续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涧峪东渠干渠,南自东涧峪口起,北至朱张村,总长12公里,有支渠3条,建筑物有进水闸、退水闸、渡槽各1座,涵闸2座,排洪桥3座,隧道一座,实灌耕地1500余亩。
涧峪西渠,位于东阳乡西涧峪口,北至魏家塬,全长6.5公里,1957年11月28日至1960年3月建成。1961年至1963年,续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该渠共有建筑物48座,设施灌溉面积4000亩,有效灌溉面积2500亩,实际灌溉南堡、拆头、留马3个行政村耕地1900亩。
箭峪水库华州灌区,以原箭峪渠灌区为基础,东西宽2.4公里,南北长7公里。灌区配套工程从1976年冬季开始,到1989年底,共修成干渠1条,长1660米,支渠4条,长10950米,建筑物136座,设施灌溉面积6166亩,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箭峪水库渭南灌区,包括修建干、支、斗渠共129条,长106公里,其中衬砌渠道31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1074座,国家投资508.74万元。箭峪水库灌区,系黄土台原,往往夏季干旱,秋粮无收,群众饱尝缺粮之苦,盼水心切,因而在修库中,涌现出许多以库为家,露宿风餐,夏战酷暑采坚石,冬战严寒挖冻土的先进人物。1980年实际灌溉面积6800亩。
河道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八年(1869),两次修筑赤水河堤。
1954年3月17日至4月10日,全县动员47个乡的26007名劳力,完成了石堤、罗纹两河的整修工程。同时还对遇仙、西溪两河河道进行了整修和砌石护岸。
同年7月10日至8月29日,全县动员四个区17个乡的劳力13250人,会同渭南县完成了赤水河蔡郭村至赤水桥段的河道整修工程。
1949年人民政府成立以后,程家乡设立了河防管理处,指派专人管理河堤。1978年在加高渭河大堤的同时,又加固了赤水河防护支堤,全长2.2公里。可以保证赤水、新庄、闵家、青龙等4个村庄和农田的安全。
蓄水工程
箭峪水库,位于华州区东阳乡西南,临渭区与华州区交界处的箭峪口,水源为箭峪河水,控制流域面积31.1平方公里,总库容31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5万立方米,死库容7.9万立方米,滞洪库容41.1万立方米。大坝为土石混合坝,坝高58.6米,坝顶长196米,宽5米。溢洪道设在大坝的东部,为侧堰式明流隧洞,最大溢洪流量278立方米/秒。放水设施为输水洞,最大放水流量22立方米/秒。设施灌溉面积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
该库1969年12月由渭南县动工兴建,1976年完成枢纽工程。1970年至1972年期间,由渭、华两县合修,华县东阳、圣山两社共投工30多万个。以后,根据1972年10月31日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召开的有关会议精神,华县撤回了建库劳力。到1979年底。连同灌区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通水。共移动土、石方150万立方米,开石20万立方米,混凝土7.7万立方米。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箭峪岭:在
临渭区东南70多里,因山脊上多长箭竹,又名竹山,亦称箭峪岭。岳冠华《渭南县志》载:“诸山之峪,唯箭峪大,南通商洛诸山,又东南通武关,故其北有独孤庄镇(今
崇凝镇),盖县之东南地险也。”今仍为通商洛的唯一便道,每逢崇凝集会,南山乡民携带山货特产,经此来集交易。山上多草甸及草甸土,其阳面多乔木;阴面多灌木丛。
箭峪:在芦葫峪东,又名竹峪、是诸峪中最大者。1969~1974年在峪口修成一座小型水库。
在临渭区境内,湭河与赤水河间为崇凝原,因原上有崇凝镇而得名。又叫东原、长稔原、长收原、丰原、广乡原。原面平坦完整。今有丰原、线王、崇凝三个公社,土质良好,宜长禾稼,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稔原”之说。东西宽6公里,南北长14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有大小村镇124个,人44444口,耕地91505亩。由于雨水长期切割,在崇凝原的周围,形成了数百条沟道。除了沟道而外,崇凝原周围还有为数众多的通往远近村镇的坡,著名的有:胡城坡,在原的北缘,汉时匈奴休屠王归降后筑城居住坡端南面,故称胡城坡。龙尾坡,在原的北缘偏西,距县城5里,古时将东原比作一条龙,南有龙耳山(今华州区境内)、龙正山(清明山),北面之坡形似龙尾,名为龙尾坡。1955年前有大路(长5里,宽5尺),经瓦塔村东,上丰原到崇凝镇,是通往商洛必经之地;以后,从西张村西沿坡盘旋而修渭(南)桥(南)公路,长10里,宽7.5米,1973年铺为沥青路面,每日有公共汽车通往原上各社镇。
历史传说
传说赤水河名称由来与周处有关。周处是三国时代东吴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人,传说他少时丧父,遭吴多乱,只好离乡飘泊,来渭南
元象山居住下来。
当时,周处年轻,勇力过人,性子粗暴,往往打架闹事,为害乡里。人们对他又气又怕。
一天,周处见一位农民怏怏不乐,就问:“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又好,你为什么还紧锁眉头呢?”农民说:“这里的‘三害’还没除哩,叫人怎么不忧懋呢?”“‘三害’是什么呢?”他问。那位农民回答说:“南山里的白额猛虎,河水里的蛟龙(鳄鱼),再就是你周处呀!”
周处一听人们把自己跟猛虎、蛟龙看成同类东西,大吃一惊,他沉思良久后,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就向那位农民讲:“这好办,我一定把这‘三害’除掉!”
于是,他便奔上南山,用弓箭射死白额猛虎。元象山又称“倒兽山”,便是由此得名。接着,周处又提着剑,跳到赤水河里去斩蛟龙。他在水中与蛟龙激烈搏斗,使蛟龙负伤多处,血把河水都染红了。所以这河名“赤水河”。那负伤的蛟龙一边挣扎,一边顺流而逃,到了龙背这一带,脊背露在水面上,以后这一带取名为“龙背”。
周处在水中与蛟龙搏斗了三日三夜,终于把蛟龙杀死。人们几天几夜不见周处出水,以为他与蛟龙同归于尽。因为三害全除,众人皆大欢喜。正在奔走相告,敲锣打鼓祝贺时,不料周处又从河水中上来了。人们虽然对他杀虎斩蛟表示感谢,但对他能否学好,仍然心存疑虑,露出耽心的神情。
周处见人们还是耽心他不能改过自新,下决心非彻底学好不可。于是,他到东吴拜著名的学者陆机、陆云弟兄俩为师,过了几年果然才学出众,州府推荐他当了吴国的东观左丞。渭南人从元代就在元象山峪口建“周公庙”,在渭河边建“周处祠”,以表怀念(现在庙存祠无)。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