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大葱,陕西省
渭南市华州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华县大葱,葱身高大,葱白粗长,肉质脆嫩,甜而辣少,味浓而香,品质佳,耐贮藏。赤水孤葱,甜辣芳香,营养丰富。根据化验分析,主要含有蛋白质、多种糖类、粗脂肪、维生素C和适量的钙、磷、铁,并含有胡萝卜素、硫化丙烯、葱辣素、苹果酸、有机酸、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生熟食均优,既可调味,又能入药。葱叶、白、根须、汁、花都可入药。
《名医别录》大葱被列为“中品”。《神农本草经》说:葱“气味辛、平,无毒,做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本草纲目》云:“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性味辛平、甘温,能治寒热外感和肝中邪气”。《药品化义》记载:大葱入药,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葱白具有发汗解表、通阳利尿、健胃驱虫、杀菌解毒、霍乱转筋、解肝中邪气等功效。
产地环境
华县大葱产自陕西省
渭南市华州区,华州区地势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海拔高度2646米—334米。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多样,南部为秦岭华山山地,层峦叠嶂,连绵起伏;西南为黄土台塬,沟壑交织,土层深厚;北部为冲积平原,沃野平阔,阡陌纵横。山、塬、川、滩,自南而北呈阶梯式递降,地貌差异明显,各具特色。
华州区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适量。2014年平均气温13.9℃,年极端最高气温39.1℃,年极端最低气温-10.0℃,全年降雨量664.9毫米,年日照1665.8小时,造成华州区地方名特蔬菜华州山药、赤水大葱等质优量大。
历史渊源
华县大葱栽培的历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
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1912-1949年),华县地区种植各类蔬菜,其中大葱的种植面积最大。
1949年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蔬菜用量剧增,大葱栽培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主要种植于华县赤水镇、会东坊、程高等村扩展到赤水镇所辖老西潼公路以南各村。
20世纪80年代初,华县大葱连年丰收,中国各地的葱贩蜂拥而至。
90年代后,华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使华县大葱产业得到了发展。
生产情况
截至2015年底,华县每年种植华县大葱5.5万亩,亩产冬葱1500—2500公斤。销往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河北、北京等省市,还曾出口朝鲜、港澳地区。
产品荣誉
2003年8月,华县被认定为陕西省“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成为陕西省首家全国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县。
2006年9月,华县大葱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准予使用农业部统一印制的无公害农产品标识。
2008年,华县大葱通过西安市场准入认证。
2010年12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华县大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华县大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赤水镇、
华州镇、
杏林镇、
瓜坡镇、
莲花寺镇、
柳枝镇、
下庙镇、
辛庄乡、
毕家乡、
高塘镇、
大明镇、
东阳乡、
金惠乡、
金堆镇等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赤水大葱。
土壤类型为油蟮土,质地黄土,土壤有机质≥1.8%,土壤pH值5.9至7.4。
播种: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量为20克/米至25克/米,300苗/米。
定植:定植时间6月下旬至7月初,不能连种,三年以上轮作,苗高35厘米至45厘米,假茎粗度1厘米左右时定植,定植密度30苗/米,定值深度30厘米。
培土:生产过程中培土不少于4次,培土高度最终达到50厘米。
收获:11月中旬至下旬,收获标准株高1至1.3米,葱白长50厘米至70厘米,粗2至5厘米。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感官特色:葱白肉质细嫩,纤维少,香甜,辣味轻。
理化指标:葱白长50厘米至70厘米,粗2厘米至5厘米,单株重150克至375克;每100克钙含量≥63毫克,可溶性糖≥5.8克,粗纤维≥2.4克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华县大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华县大葱的法定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