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桥村
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下辖村
赤桥村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著名的豫让刺赵等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晋阳文化民间研究会专家研究发现,村内共有9株古槐,树龄均在数百年以上,由于年代久远,村民们都习惯以古树称之。然而,专家在研究中也发现,这9株古槐中有6株胸径在2米以上,分别是槐树社、管道社、西稍社、南老社、庞家社和灯山社的“社树”。其中,以胸径7.5米的槐树社“社树”最为古老,以灯山社的“社树”最为年轻。据该村88岁的高继业老人说,以前赤桥村各社每年都在树下祭社,仪式结束之后,大家就在树下分吃祭品。
村子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立于村东的公路上,放眼望去,西山犹如一只伏卧于山间憩息的猛虎,此乃世人称奇的卧虎山。该山峰峦峻岭,松柏吐翠,北连龙山、蒙山,南至明仙峪,与晋祠毗邻。一场春雨刚刚洗过,浮岚缭绕,薄雾弥漫。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山下,是上世纪50年代就被太原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兰若寺。据史料记载,兰若寺始建于北齐年间,曾经两度被毁、两度重建。上世纪60年代末,兰若寺被推倒,在寺庙原址上建起了晋祠镇造纸厂。
据太原市文史研究学者王剑霓(发现晋阳西山大佛的第一人)考证,赤桥村早先叫韩村、刘村,也叫石桥村。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卿分霸,智家实力最强。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围困晋阳城(今太原市古城营村)。因城高墙厚久攻不下,智伯就掘渠南引发源于难老泉的晋水,北引汾河之水来淹晋阳城。就在洪水快要漫过城墙时,智伯军营反被水淹。原来,赵襄子在水临城下时,派人潜出城外,说服韩魏两家反戈,决堤放水冲垮了智伯军营。其中,晋水就从赤桥村流过,浇灌田地、洗草作纸,润泽方圆数百里,后人将其称为智伯渠。渠宽约4米,深约3米,用方石砌成,在村中央分成两股,一股经赤桥向北泻下,一股转弯欢腾东去。
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4万元,占总收入的35.8%;畜牧业收入42万元,占总收入的62.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66头,肉牛5头,肉羊24头,鸡38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171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为主。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人(占劳动力的 13.5 %),在省内务工7人。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村庄道路破损严重,全村共计3公里;2、电力设施差;3、有40 户人畜饮水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 改善交通道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2、发展生猪为主的养殖业,计划养殖生猪400头;3、发展以优质玉米、优质马铃薯种植为主的种植业;4、计划发展魔芋种植30亩。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 ,无路灯。全村有40户通自来水,有40户通电,未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户,建有沼气池农户30户。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00米,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三联完小,中学生就读到乐丰一、二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4公里,距离中学7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5人,其中小学生21人,中学生4人。
地理环境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49.8亩(其中,旱地349.8亩),人均耕地2.3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543.9亩,荒山荒地170.5亩,其他面积116.9亩。
人口民族
该村现有农户40户,共有乡村人口140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65人。其中农业人口127人,劳动力52人。该村以汉族为主。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5人;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公里,距离乡卫生院12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3户,占农户总数的8%。
成就荣誉
赤桥村是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浓郁的文化古村,是古晋阳城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和载体。桐叶封弟、晋献嘉禾开启了太原盆地农耕文明的先河,成为了太原农耕文化的荣耀与品牌;豫让刺赵、舍生取义赋予了赤桥传奇的色彩,孕育了三家分晋的风云际会;“社树群”的发现成为了研究古代社会组织活的标本;刘大鹏日记《梦醒子》的出版成为了欧美学生研究中国近代微观史的教科书;源远流长的传统造纸、晋剧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基因更是在赤桥唐风晋韵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如今,走进赤桥古村,不仅可以寻访千年古村文明遗迹,还可以体验北国江南农耕文化、祭祀等传统文化活动。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拟将赤桥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31 10: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