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拼音:chì)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大,从火。“赤”基本义为红色。据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故又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又引申为指南方。而初生的婴儿全身呈红色,故叫做赤子。“赤”又引申为光着、空着、裸露、一无所有等义。红色象征热烈,故“赤”又可比喻为忠诚、纯真、专一等义,又用来象征革命。
字源演变
会意字。“赤”的甲骨文是由上下两个部件构成的,上面是一个“大”,下面像熊熊烈火(图1)。大火的颜色与红色比较接近,古人因此选取了它来表示红色这种颜色。
金文(图2-4)的这个字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基本一致,上面是“大”,下面是“火”。小篆(图8)的形体基于甲骨文、金文进行了改造,上面仍写作“大”,下面写作“火”。隶书(图9-12)、楷书对“火”作了改变,“大”变成了“土”,“火”中间拆成了两竖笔,再也不像“火”字了。
《说文》解释“赤”的字义是“南方色也”,这是受到了东汉时期盛行的五行学说的影响,按照这种学说,“赤”对应着五行中的火,代表四方中的南,四季中的夏。汉代的谶纬学说还以火配汉,所以西汉又称“炎汉”,刘邦又称“赤帝子”。
许慎对“赤”字的解释附加了很多文化因素,不能认为是对字义的准确概括。“赤”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从其上下文考察,“赤”的本义应是指一种颜色:“癸丑卜,现贞,左赤马其利不烈。”所谓“赤马”就是指枣红马。还有“乙未卜,晛贞,以赓入赤玛其利不束吉”,“赤”也是指颜色名。其字从大从火会意,火光熊熊的颜色便是“赤”。这样解释符合字义发展史先具体后抽象的规律,并能说明“赤”的构意是立足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
称婴儿为“赤子”,是因为小孩刚出生时身体是红色的。《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汉书·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后来以“赤子”比喻黎民百姓,如《汉书·循吏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当时发生了农民起义,龚遂对皇帝说,百姓造反的原因是官吏不体恤民苦。称百姓为“赤子”也是喻指皇帝和官吏是父母。以前称官员为“父母官”,也是指望他们多关心民情,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
“赤”又有“空尽”“无遮蔽”的意义。在属于“空尽”“无遮蔽”义的一系列词语当中,最早出现的是“赤地”这个词:《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大旱之时,遍地不生草木,阳光灼晒,土地呈赤黄的颜色。后来把不是因旱灾引起的五谷不收也叫“赤地”,如《汉书·夏侯胜传》:“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由此引申,穷到一无所有叫“赤贫”,手里没拿东西叫“赤手”,脚上不穿鞋叫“赤足”,心地坦荡、不加掩饰叫“赤诚”,纯净没有杂质的黄金叫“赤金”,等等。
“赤”这种颜色近现代以来被赋予了另一种特殊的含义。由于无产阶级革命以红色为旗帜,“赤”也就常常用来表示革命。比如洪湖赤卫队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郭沫若的《满江红》:“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喜悦。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赤部】昌石切(chì)
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
烾,古文从炎、土。
说文解字注
“(赤)南方色也”注:《尔雅》:“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郑注《士冠礼》云:“朱则四入与。”按,是四者皆赤类也。郑注《易》曰:“朱深于赤。”按,赤色至明,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体,谓不衣也。赤地,谓不毛也。
“从大火”注: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从大者,言大明也。昌石切,古音在五部。俗借为尺。
“烾,古文从炎土”注:火生土。
广韵
昌石切,入昔昌 ‖ 赤声铎部(chì)
赤,南方色。又姓,出《姓苑》。又汉复姓,二氏。《庄子》有赤张满稽。郭象注云:“赤张,姓也。”《韩子》曰:“智伯以钟遗仇繇,赤章枝谏仇繇令不受。”
康熙字典
【酉集中】【赤部】 赤;部外笔画:0
古文:烾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昌石切。音尺。《
说文》:南方色也。《玉篇》:朱色也。《易·说卦》:乾为大赤。疏:取其盛阳之色也。《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疏: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礼·曲礼》:周人尚赤。注:以建子之月为正,物萌色赤。
又《书·康诰》:若保赤子。疏:子生而赤色,故言赤子。
又《前汉·五行志》:赤地千里。注:空尽无物曰赤。
又《韵会》:裸裎曰赤体,见肉色也。
又《史记·孟子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又《韵会》:赤县,谓畿县也。《晋书·成公绥传》:赤县据于辰巳。
又水名。《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博雅》:崑仑虚,赤水出其东南陬。
又六赤。《正字通》:今骰子别名。李洞《赠李郎中》诗:微黄喜兆庄周梦,六赤重新掷印成。
又姓。《吕氏春秋》:赤冀作臼。《列仙传》:赤斧,巴人。
又《集韵》:七迹切,音戚。《周礼·秋官》:赤犮氏。注:赤犮,犹言捇拔也。疏:捇拔,除去之也。
又《韵补》叶敕略切。郭璞《狰赞》:章义之山,奇怪所宅。有兽似豹,厥色惟赤。宅,徒洛切。
《说文》作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第六笔楷体是点。
【写法】上宽下窄。“土”,居上居中,竖笔在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图A”居下居中,撇和亅(竖钩)分列竖中线两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