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
唐代杜甫诗作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这是杜甫在阆州南部县看望南部县令裴某时所作的酬赠诗。该诗前四句旨在赞扬裴南部为官清廉且治理有方,后八句则希望袁判官为其洗刷寃屈。全诗几乎句句用典,而“独醒时所嫉”一句,以屈原比拟裴南部,直接点明了裴南部遭厄的原因。
作品原文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⑴
尘满莱芜甑⑵,堂横单父琴⑶。
人皆知饮水⑷,公辈不偷金⑸。
梁狱书因上⑹,秦台镜欲临⑺。
独醒时所嫉⑻,群小谤能深。
即出黄沙在⑼,何须白发侵。
使君传旧德⑽,已见直绳心⑾。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裴南部:南部县令裴某。南部属阆州,在今四川南部县。按问:查究审问。全诗校:“一本‘南部’以下作原注。”
⑵莱芜甑(zèng):范丹字史云,汉桓帝时为莱芜长,居官清廉。《后汉书·独行传》称其“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日:‘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⑶单父(shàn fǔ)琴:《吕氏春秋》:“子贱为单父宰,弹琴不下堂而治。”
⑷饮水:《晋书·良吏传·邓攸》:“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
⑸偷金:《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袁判官按问者必为裴南部贪赃事,故杜甫为之辩解。
⑹梁狱书:《汉书》:“邹阳从梁孝王游,羊胜者谗毁之,下吏,阳从狱中上书,王出之。”因上:全诗校:“一作应作。”
⑺秦台镜:传说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肠胃五脏。人有疾病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照之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事见《西京杂记》卷三。后以“秦镜”或“秦台镜”称颂官吏明察秋毫,善于断狱。
⑻独醒:《楚辞》:“众人皆醉我独醒。”
⑼黄沙:黄沙狱,古时诏狱名。《晋书·高光传》:“是时武帝置黄沙狱,以典诏囚。以光历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
⑽使君:当指阆州刺史。
⑾直绳:正直如绳墨。《晋书·李胤传》:“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百官惮之。”
白话译文
裴县令,您就像范丹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像宓子贱那样治县有方,政绩斐然。
人们都知道您是邓攸那样清廉的好官,是直不疑那样道德高尚的人。
您一定要像邹阳那样上书解释您的冤情,秦国宝镜那样明镜高悬秉公断案的判官一定会来到您的面前。
独自清醒的人会遭到时俗的妒忌,众多小人的毁谤能让您深受其害。
您即将走出黄沙监狱的机会就在眼前,又何须忧愁再让白发侵凌?
我听说阆州刺史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他派袁判官来审理您的案子,已经能看出他是心地正直如垂直的绳线见不得半点冤屈的长官。
创作背景
唐广德元年(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突然得到挚友房琯客死在阆州(今四川阆中)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赶赴阆州,吊唁并料理朋友的后事,并就此迷恋上了阆州的山光水色。期间至阆州南部县看望南部县令裴某,并作诗留念。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这里用范丹的清贫,借比裴南部能清贫自守;用宓子贱比拟裴南部,并以“单父琴”称美裴县令治县的政绩。“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这里以邓攸比拟裴南部,并以“饮水”为喻,称美裴氏为官廉洁;用直不疑事比拟裴南部,谓其操守清白,正直有德反而蒙受不白之冤。“梁狱书因上,秦台镜欲临。”这里以邹阳比拟裴南部,谓其在狱中有辩冤之词;以“秦台镜”喻指袁判官能明镜高悬,秉公断案。
在这首诗的前六句,杜甫首先肯定了裴县令是清贫廉洁、道德高尚、为政有方的好官吏,然后鼓励他要努力争取为自己辩白的机会,事情一定会搞清楚的,帮助裴县令树立信心。
“独醒时所嫉,群小谤能深。”这里以被流放的屈原来比拟受诬入狱的裴南部。“即出黄沙在,何须白发侵。”这里以“黄沙”指牢狱,以“即出黄沙”谓袁判官即将使裴南部出狱。“使君传旧德,已见直绳心。”这里以“直绳”来称赞阆州刺史的品德,他肯定能为裴县令主持公道。
诗的后六句首先分析了裴县令蒙冤的原因是因为“独醒”,然后指出袁判官来审理他的案子是个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会争取好的结果。这首《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蕴含许多名臣贤人的典故,杜甫以这些故事来宽慰蒙冤下狱的朋友,足见他是一位难得的贴心好友。
名家点评
地方文史研究学者蹇耀堂《杜甫<赠裴南部>今译》:《赠裴南部》这首诗“先表之,次原之,终慰之,恰似一纸辨诬状”。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漫游齐、赵。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乱中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收复长安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严武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携家出蜀,漂泊江南,病逝于江湘途中。杜甫成长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具有强烈的济世热情。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用诗笔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灾难、人民的疾苦及本人的不幸,作品感情深厚、沉郁悲壮,极富现实主义色彩,被誉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6:0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