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盖邦式序》是宋代
马存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首段解释写此文的缘由,提出了司马迁文章的妙处需要四方游览才能掌握;第二段按司马迁游踪所及,历述所见所闻对所作《史记》之影响;末段总结上文,提出“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的观点。文章奇伟壮丽,夭矫无匹,气概豪迈不羁。
作品原文
赠盖邦式序1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2: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3。”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4,庶几可以知此文矣5。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6,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7,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8,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9,溯大江10,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11;望云梦洞庭之陂12,彭蠡之潴13,涵混太虚14,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15,散文故其文停滀而渊深16;见九疑之芊绵17,巫山之嵯峨18,阳台朝云19,苍梧暮烟20,态度无定21,靡曼绰约22,春妆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23;泛沅渡湘24,吊大夫之魂25,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26,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27?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28,观楚汉之战场29,想见项羽之喑呜30,高帝之谩骂31,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32;世家龙门33,念神禹之鬼功34;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35。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36;讲业齐鲁之都37,睹夫子之遗风38,乡射邹峄39,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40,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41,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乎!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42,组缀腐熟43,乃其常常耳44。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45,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46,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47,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48;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49,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50,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我的朋友盖邦式曾对我说:“司马迁文章的风格雄奇瑰丽,我决心向《史记》学习,请您写点这方面的看法送给我。”我回答道:“司马迁文章的妙处并不在书里,学它的人往往只从他的《史记》中去探求,那么一辈子也不能了解它与众不同的特色。我有一部《史记》,藏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的地方,如果您愿意同我到四方游览、参观,大概就可以掌握它了。
“司马迁平时喜欢漫游,当他年轻自负的时候,没有一天不在外面奔波。他这样做,并不是完全被景物驱使,而是要借助天下所有的名胜来增强自我修养然后才把切身的感受写成专著。现在我们从《史记》中就可以看出,他一生游览过的地方上面都有记述。他南渡淮河,沿长江而上,看到惊波骇浪,汹涌澎湃,阴风怒吼,横卷直扫,所以他的文章感情奔放,场面壮阔,望着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的上空,水雾燕腾波涛接天,一片汪洋,看不见它的边界和容量,所以他的文章意蕴含蕃,内容深广;远眺郁郁葱葱的九嶷,高耸入云的巫山,朝云缭绕的阳台,暮沉沉的苍梧,美丽柔和妖姚多姿,春天有如浓妆时的娇艳,秋天有如浴洗后的明净,没有固定的容态,所以他的文章文采丰美,笔法曲折;他泛游沅水,涉渡湘江,凭吊屈原的忠魂悼念怨恨的舜妃,竹上还留下斑斑的泪痕,却不知鱼腹中的尸骨是否完整,所以他的文章感慨悲愤、哀伤激烈;他向北经过魏国的废都,寻找楚汉相争的战场,就像亲眼看见当年项羽怒气冲天、刘邦破口骂人、群雄逐鹿、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弓戟相加、杀声震天、山摇地动的情景,所以他的文章雄勇猛健读来使人胆战心惊。他世世代代住在龙门,怀念着夏禹凿山开河的大功,出使西蜀,跨越剑阁中的鸟道,上面是接近天空的石崖,却不见斧凿留下来的痕迹,所以他的文章就像悬崖陡壁那样斩绝峻拔,使人难以攀登;他来到齐鲁的都城讲习儒学,细心体会、观察孔子的遗风,饶有兴趣地观看儒生们按时习礼的盛况,徘徊在汶阳和株水、泗水的岸边,所以他的文章典重温雅,好像正人君子的容颜。凡是天地间可以使人惊愕、使人高兴、使人忧悲的变化多端的万事万物,司马迁都把它取来作为文章的素材,所以他的文章变化无常,风格多样,就像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跟随著四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生长,没有终止的时候。现在从他的《史记》来看,难道这不是真的吗?
“我认为想学习司马迁的文章,先学他到各地游历就可以了。如果不学习他通过游历各地来求得文章出类拔萃,而只是拾取古书中的一些陈腐的思想和语言,这是一种平凡、陈旧的做法,是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的过去公孙大娘善于舞剑,学习书法的人掌握她的方法,因而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叫丁的厨师善于用刀,讲究生命保养的人学习他的方法,因而能尽量地表现出它的精妙·事物本来有类别不同却能相互感应、启发的事例,原因就在于它们的道理和规律相同呵。当今天下的奇踪异迹,哪里会不同于过去呢!您真的能和我一起去游历吗?现在就看您的行动了。醉釅釅地端起酒杯,可以饱览江南吴越的秀丽景色;拂试着宝剑高声地呼啸,可以吸取燕赵秦陇的刚劲气概;然后再回来作文写书,那么,是您敬服司马迁呢?还是司马迁敬服您呢?如果不是这样抱着一大堆旧书残卷,不分日夜地吟读背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收获呵!
创作背景
作者马存的朋友盖邦式喜爰《史记》文章的雄奇瑰丽,欲学《史记》的文章,问其法于作者,作者就写了这篇序文赠他。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允书》)。而此文不仅颇为契合这一古今认同的为文之道,而且达到了意新、气动、辞工的高境界。
意新,向来是文章的高格。古人说:“作诗自立意,不可蹈袭前人。”又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而马存“赠序”的新意就在于作者评价司马迁的文学风格时揭示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的文学主张。他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年,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这无疑是一种真知灼见。一部《史记》被世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的确与司马迁周游历览“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大有关系。因为周游历览本身就是一个贴近、体察生活和社会的过程。应该说,山川风景的感染,文物古迹的凭吊,历史人物的考察,风土人情的体味,渊深博大的华夏文化的陶冶,无不孕育着司马迁的精神、气质、见识和修养,广览而博见,吸纳而运筹,化作文辞,倾吐成书。这正是马存在“赠序”中对后生学文的宝贵启迪。如果“不知学游”,就舞文弄墨,闭门造车,或者死抱着“断编败册”,而“纫缀腐熟”,尽管“朝吟而暮诵”,也是不会有所得的。这又是马存对后生学文的真诚告诫。然而“赠序”对后生学文更有殷切期待:“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予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作者激越的情思,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溢于言表,读之恐怕连后世学子也会感奋而起。
总之,不论启迪、告诫和期待,都没离开观察,体验生活这个中心,综合起来,正表现了作者的一种进步的写作观,即周游历览,体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抱残守缺,勇于创新,是写作的追求;而超越前人,则是治文著书的高境界。这正是马存这篇“赠序”的新意之所在。
气动,气韵生动,是“赠序”的又一特色。陈善曾经说过:“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上至黄帝,下迄楚汉,凡百三十篇,洋洋五十馀万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要说明《史记》的文学风格特征及其同生活的密切关系是不容易得。然而马存不愧是大手笔,他高屋建瓴,气度不凡,选取了司马迁若干次极富意义的游历,由作者丰富的想象和飞动的神思串联铺陈出七个气势恢宏、景象壮阔、各具韵味的排句,形象地再现了司马迁当年游名山大川、寻屈子遗踪、览禹王神迹、吊楚汉战场、访圣人庙堂等动人情景,生动展现了《史记》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和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从而令人信服地点化出司马迁在周游中观察体验生活对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比如作者写司马迁“观楚汉之战场”联想列当年那千军万马,龙跳虎跃,大弓长鼓,交集齐呼的战斗场景,感慨系之,从而写出了雄勇猛健的《项羽本纪》。言辞之间,驰骋着激越的情思,鼓荡着想象的羽翼,仿佛在作者面前,那位叱咤风云、雄武豪壮的西楚霸王正乘着那匹乌骓马陷阵冲杀一样。难得的是作者未做理性的论述和推断,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去认知《史记》的文学风格,去体悟文学与生活、学文与学游的关系。如果没有纵横的文笔、生动的气韵,恐怕是难当此任的。
辞工,即遣辞铸语之巧妙,这也是“赠序”的另一特色。文章描绘周游所见,状风浪,则“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绘湖水,则“涵混大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写山势,则“芊绵”“嵯峨”;描烟云,则“朝云”“暮烟”“态度无定”。形容《史记》风格,用语更为丰富多彩,如花团绵簇,妙语连珠:或奔放浩漫,或停蓄而渊深,或妍媚蔚行,或感愤而伤激,或雄勇猛健,或斩绝峻拔,或典重温雅。其中“奔放”“渊深”“愤激”“猛健”四语正准确而巧妙地揭示了《史记》整体风格的特征,且见马存的艺术鉴赏力非同一般。
名家点评
清·李扶九、黄仁黼:文在游不在书,此韩、柳、欧、苏所未尝发者。应亦从游而得,非以《史记》为印本,而即有此杰作也。不然劈首明说子长文不在二括,今又本子长之书而为文,自相矛盾矣,且何以训人在游,而不必读其书乎?(《古文笔法百篇》)
清·过商侯:文以游而奇,最得子长文之妙处。文之奇伟壮丽。亦可与子长文相上下,此真宋文中之翘楚也,不为过誉矣。(《古文评注 第4册》)
作者简介
马存(?-1096),字子才,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宋哲宗元梧三年(1088年)进士,历任镇南节度推官、越州观察推官。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