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子直秀才
北宋苏轼诗作
《赠王子直秀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为酬赠之作,前三句描绘了王子直闲居田园的潇洒生活,薄有山田,门庭蛙声不断,山坡果树成荫,生活清贫而潇洒。尾句抒发感慨:因作者一生被贬,所以心里极其羡慕好友的那种田园生活,乐意随之终老江湖。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己独自一人孤独的情感,写得朴素亲切,充满情味。全诗运用典故刻画人物形象,巧妙地组织、改造典故词语,构成工整新颖的对仗,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
赠王子直秀才⑴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⑵。
五车书已留儿读⑶,二顷田应为鹤谋⑷。
水底笙歌蛙两部⑸,山中奴婢橘千头⑹。
幅巾我欲相随去⑺,海上何人识故侯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王子直:苏轼友人。与刘攽王安石等皆有交往。
⑵杖端:用西晋阮修的故事。《晋书·阮修传》说,阮修,字宣子,时常持杖出游,杖头挂百钱,到酒店,便独自畅饮。
⑶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问深。典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⑷二顷田:指供温饱的田产。典出《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曰:“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为鹤谋:被鹤谋取,意即因闲游而荒弃田园。王子直家住鹤田山,所以这样说。
⑸蛙两部:用南朝孔稚圭故事。《南齐书·孔稚圭传》载,孔稚圭不乐事务,门庭草莱不剪,中有蛙鸣,他高兴地说:“我以此当两部鼓吹(犹百乐队)。”
⑹橘千头:用吴丹阳太守李衡的故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载,吴丹阳太守李衡派人往武陵龙阳县种橘树千株。临死,对儿子说:“我州里有木奴千头,不要求你供应他们的衣食。” 木奴,指柑橘树。
⑺幅巾:古时男子用绢一幅来束发,这是一种儒生的装束。
⑻故侯:犹言旧时官员,作者自称。这里作者以秦亡后在长安东门种瓜的故东陵侯邵平自比,意谓当随王子直归隐而耕,但谁又能识得当年做官的苏东坡呢。
白话译文
身穿一件破裘衣游历万里山水,百钱就这样随意地挂在手杖上。
丰富的藏书留在家中给儿孙诵读,鹤田山上还有两顷薄田。
住处幽雅,溪边有蛙欢叫,果树成荫,不用担心衣食。
我愿头戴幅巾随你归隐江湖,只是海滨无人与我相识。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酬赠诗,当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苏轼被贬惠州之时。元祐八年(1093),守旧派的当权人物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于是苏轼被贬于惠州。这首诗就是苏轼被贬时与好友王子直离别所作的一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首联以“身穿破裘””手挂百钱“等词语来描写了好友的相貌特征。颔联和颈联描述了好友的家境。由“五车书”“二顷田”等词语可见好友不愁衣食。再与上文“杖段闲挂百钱游”相联系,便可得知好友王子直的家境非常富裕。尾联描述了苏轼将要被贬,马上就要与好友离别时发出的感叹。这首诗歌的写法很特别,前三联,苏轼是以好友王子直的角度来描写他的处境,而到了尾联,苏轼又回到了第一人称的角度发出自己的感叹。
诗歌中“五车书”“二顷田”“蛙两部”“橘千头”这些典故,都恰好跟数字有关。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些典故所出的那些人物,往往是智慧与情操出众的高人,所以,典故的取资不仅仅是字面,原典那些未曾移用的文字也被拖了进来,辅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杖头百钱”“两部鼓吹”“千头木奴”这三个故事来讲王子直,也就连带着称赞他跟阮修一样,“性简任,不修人事。绝不喜见俗人,家无儋石之储而宴如也,常自得于林阜之间”;原典的孔稚圭“风韵清疏,好文咏,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的潇洒,也都投射到了这位秀才的身上;并从侧面夸奖他跟李衡一样,虽不汲汲于治家营生,倒也有远见,能谋划,使后代足用而免于饥馁。
王子直虽是东坡晚年才结识的朋友,但在东坡贬谪惠州的艰苦日子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东坡的这首赠诗写得朴素亲切,充满情味。东坡乐意追随他终老江湖。诗中运用典故刻画人物形象,叙写今事,巧妙地组织、改造典故词语,构成工整新颖的对仗,但连续三联用数量词对仗,毕竟缺少变化,有逞才炫技之病。
名家点评
宋代严有翼《艺苑雌黄》:“《赠王子直诗》云:‘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隶橘千头’。谁不爱其语之工。然《南史》:‘孔德彰门庭之内,草莱不翦,中有蛙鸣。或问之曰: “欲为陈蕃乎?”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效蕃?”’即无笙歌之说。”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四笔》:“以鼓吹为笙歌,正是妙处。”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苏子瞻尝两用孔稚珪鸣蛙事,如‘水底笙簧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虽以‘笙簧’易‘鼓吹’,不碍其意同。至‘已遣乱蛙成两部,更邀明月成三人’,则‘成两部’不知谓何物,亦是歇后,故用事宁与出处语小异而意同,不可尽牵出处语而意不显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用词多以数字目,大小相形,清艳两绝。”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23:3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